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把考古“冷学”做成“浪漫的事”——记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建华
发布日期:2022-09-13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这份荣誉于我,意义非凡!”

在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建华激动地接过学生代表的献花。回首数十载潜心考古的教研生涯,别人眼中的“冷门学科”,在他眼里却是终身“浪漫的事”。


王建华 .jpg

王建华(左)在考古挖掘工作现场


寻觅历史足迹 探源中华文明

学生时代的一次实践,让王建华与考古学“情定终身”。在参与三峡工程的考古实习中,他蹲在自己负责的探方里忙碌作业。“你很有搞科研的潜质,考研吧小伙子,继续深钻精钻!”导师的一句话把他引上了科研的道路。

王建华选择了最感兴趣的“史前人口”方向。“就从熟悉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着手做起吧!”阅读大量文献后,他发现人口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静止人口模型,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应用。王建华梳理研究思路后,准备踏足这块“无人之地”,摆脱从前“按要素分析”的思路,从人口的角度探寻社会组织流变的足迹。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发,围绕点、线、面,王建华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他决心“啃透”这个大块头。在租来的几十平方米小房子里,“把参考文献全打印出来,摆了一地,不分白天黑夜地看,累了就睡会儿,醒了就继续,甚至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每当孤寂和沮丧的情绪来袭,他都会回看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未解的难题,再次振作精神。

随着调研的深入,王建华的足迹布满大半个中国。翻越过数不清的川塬梁峁,他对于黄河流域史前人口自然构成、人口规模以及史前人口与社会、环境、资源关系的系统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年来,他的研究成果也愈发丰盛,《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系列论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史前人口的著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他还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5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等5项。


打造专业品牌 培养时代新人

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建立之初,王建华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他和团队决定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把学校的“考古品牌”打造起来。对内,他们苦心打磨课程体系,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对外,秉持“学生送出去,学者请进来”的理念,他奔忙于考古实践和各种学术交流……王建华和团队一道,着力把学科建设的路走深走宽。

在“考古学概论”的第一堂课中,王建华总是要把考古研究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结合起来讲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可以成为今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呢?”学生们热烈讨论过后,他会给出另一种思路:通常人们关注的是一个考古发现能不能揭晓谜题、能不能出土网红文物,但我们必须要进入考古人的专业视角。

“老师,这件器物我在家乡重庆的博物馆里也见过!”带领学生参观四川博物院时,大溪文化展区里的陶器引起了一位学生的兴趣。王建华讲解道:“大溪文化本来就是在重庆发现的。你们慢慢见得多了、学得多了,就会看透文物背后的关联啦。”

从教16年,王建华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把上好每堂课作为执着的追求,精心培育、倾情守望考古新人的成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等荣誉。


矢志考古事业 传承“终身热爱”

“很多学生就是在考古工地上明确了自己的热爱。”所在教学中,王建华格外注重田野实践。

2009年,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由于地方缺乏专业人员,难以完成这种系统性的大工程,有关部门邀请王建华带领师生参与其中。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民族地区的考古工作更需要专业人才”。就这样,他带领师生在暑期赴甘孜开展了40天的普查工作。

在甘孜州九龙县三岩龙乡普查时,需要测量一座距河面十几米高的吊桥。为安全起见,王建华选择独自上桥测量,十几米长的桥,走了十多分钟,报完数据后,脑门出了一层细汗。同学们不知道的是,其实王建华非常恐高。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考古专业工作者”。王建华把学生的就业看得比天大,每当考古文博单位发布用人信息,他都会第一时间转发到班级群里。他时时关心着每名同学的工作意向,并给出恰当的指导意见。

“用人单位的青睐,是我们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如今,在考古界各领域都有王建华培育的弟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文物局、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许多学生从校园走出去,踏入田野,奔赴远方,成为踏实可靠的文博考古工作者。

打造好考古的“专业口碑”,培养好投身考古基层的实干家,用真才实学“反哺”民族地区……对王建华来说,“终身浪漫”的事业还在继续。


文/韩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刘雅 实习生 毕墨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