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赓续“凉州会盟”佳话 建设共有美好家园——专访中共甘肃省武威市委书记柳鹏
发布日期:2022-09-13

记者:柳书记您好!请结合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是如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甘肃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柳鹏:武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市,现有4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1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全力推进,全市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png

武威雷台·“马踏飞燕”


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市委常委会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举办全市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大宣讲等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00个、文化长廊6个、主题广场(公园)26个、展厅展馆25个,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46处、宣传画1600多幅,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街100多处,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编辑出版《武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凉州会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专辑》,编印《武威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等资料汇编1万余册,大力开展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建设,举办国学经典、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

持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利用传统节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培育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重点突出“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主题,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使各族群众真正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紧盯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共同发展上担当作为、精准发力。近5年来,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资金26.67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3亿元,实施兰张三四线铁路、金强川灌区水资源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重大项目478个。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9元,特别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将突破万元大关,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八五”普法,加大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市、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以及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村法律服务工作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威、法治武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切实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底线,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为各族群众创造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记者: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时强调,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近年来,武威市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请您分享一下武威市在这方面的得力举措和主要经验。

柳鹏: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作出了重要指示,给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攻克贫困最后堡垒,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2020年,全市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的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对此,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切体会:

抓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党建引领,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推广富民新村产业发展模式、上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红旗村乡风文明建设模式、德吉新村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探索推广“道德储蓄所”等做法,涵养文明乡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兜底线。建立完善易返贫人口快速发现、评估响应、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动态监测五项机制,实行闭环管理,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持续跟踪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因户因人、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同时,创新建立防返贫保险,对因病、因学、因灾等出现返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给予救助,切实兜牢防返贫底线。

兴产业。根据全市山川沙各占1/3的实际,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将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5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全市猪、羊、鸡存栏和肉类、设施蔬菜、食用菌、藜麦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3%。特别是全力支持天祝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天祝县成功申创“一都四乡”(“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白牦牛之乡”“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

促就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力度,有效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比如,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设计日产液态奶1888吨,带动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兽医兽药、包装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吸纳近万人就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面落实稳岗就业扶持政策,2021年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万人,创劳务收入111.3亿元。

强设施。深入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同步提升,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38个。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累计建设农村厕所17.13万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77座,创建清洁村庄1053个,改厕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推广。黄花滩移民区建成1500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历史性解决了长期以来严重困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全市3900户农村居民率先实现天然气入户。

记者:历史上,诞生于武威的“凉州会盟”早已成为我国自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见证,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了典范。当前,武威市按照省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要求,正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请问,武威在这方面具体是如何做的?

柳鹏: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了“凉州会盟”等民族团结历史佳话。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精心打造“凉州会盟”民族团结“金字招牌”,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武威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区,各民族共同书写了以“凉州会盟”为代表的民族团结进步历史佳话。我们以高站位谋划建设“凉州会盟”纪念地为契机,将“凉州会盟”纪念地改扩建项目列为全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深入挖掘“凉州会盟”的深厚历史内涵,着力将其打造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文化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爱国主义和统一战线教育实践基地,努力用好用足各族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历史故事、现实经历。同时,我们依托“凉州文化”论坛平台,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第四届凉州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之“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学术研讨会”,与西北民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中央电视台推出《河西走廊》之“凉州会盟”专题纪录片,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高地。

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紧扣主线、筑强阵地、创新载体、建好品牌、促进融合、突出重点”的“123456”创建思路,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着力打造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门户市。制定出台《武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命名办法》,命名示范区7个、示范单位13个、教育基地1个,表彰模范集体10个、模范个人20名,设立首批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研究基地14个。今年,武威市、凉州区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区。

记者:展现新作为,喜迎二十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征程中,请问武威市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柳鹏: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进武威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夯实思想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重点讲好“凉州会盟”维护祖国统一、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四十年如一日治沙造林、天祝藏族自治县翻天覆地变化等武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广泛开展“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艺精品;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围绕打造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天祝县近70%国土面积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连城自然保护区内的特殊生态地位,加快建设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定不移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出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管理措施,支持各族群众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鼓励全市各族群众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搭建平台,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努力实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切实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谐稳定,有效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测研判和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监测,确保民族团结、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书面采访/本刊记者 王孺杰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