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长安复携手 再顾重千金——关于古城西安的对话
发布日期:2023-08-29

      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举行,这是2023年我国主办的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这场重磅峰会缘何“落子”西安?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充分体现了西安在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是我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自古就是多元文化汇聚交融之地。西安,古称“长安”,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古丝绸之路正是从这里一路向西,绵延万里,将当时最耀眼璀璨的世界文明串联起来,开启了一段改变世界的文明交流史。由此,西安也与雅典、开罗、罗马一道并列为“世界四大古都”。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

      这座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的古都,亦是当今“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安又一次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如今的西安,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贸易往来的重镇,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这里旅游、求学、工作、生活。古与今、中与外,连接历史与未来,西安始终是展示中国发展变迁和建设成就的一张城市“名片”。

      绵延传承,弦歌不绝。历史上的西安究竟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作为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它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过哪些作用?当今之西安又应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达远。


      记者:自汉朝张骞凿空西域以来,西安在历史上就一直发挥着独特的枢纽作用。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达远:西安地处关中平原,通过河西走廊可连接新疆、西藏,经黄土高原可通达蒙古高原,越秦岭可到巴蜀,经渭河、汉水可抵长江中游,处于连接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汇聚交融之地。

      自汉代始,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丝绸之路的道路网络成为其交通纽带,长安则主要通过“长安—天山廊道”及“河西—塔里木走廊”向西沟通中亚、西亚和欧洲,并与周边区域建立起“廊道路网”的复合型互动体系。当时,中国的丝制品等由此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使得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欧中心。拜占庭、阿拉伯、粟特文献中都有将唐代长安城称为“胡姆丹”(Khumdan)的记录,这从侧面反映了历史上的西安在欧亚大陆上的特殊地位。

      及至唐代,长安已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古代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东西方商贸往来的象征。

      比如长安西市的商业经营就十分兴旺,不仅是彼时大唐百姓最常消费的“金市”,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商贸中心、商品集散中心。除中原及周边地区各族商旅外,还有大量西域乃至中亚胡人、东亚客商云集于此,互通有无。作为丝绸之路商贸大道上的主力军,胡商聚于西市,并多以卖酒为生,侍酒者多为胡姬,就饮者多为各地文人。胡商善识货、善经商,因此唐代流行着大量“胡人买宝”之类的传奇故事。胡商等将西域等地的商品及文化带进了大唐,使长安成为各民族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朝代更迭,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虽然已不再,但商贸中心的地位并未受到太大的削弱,这在茶马互市贸易中有着明显体现。茶马古道网络涵盖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其中陕甘茶马古道时间跨度从唐宋直至新中国成立,历代朝廷也为“纳马易茶”建立了完备的管理运行系统。

      可以说,长期以来,西安作为枢纽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特别是自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未来,西安仍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原产中亚的石榴花,如今已成为西安的市花。随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落幕,一朵朵绽放的石榴花预示着中国与中亚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美好未来。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游览.png

游客游览西安大唐不夜城


      记者:史学界常说“汉唐看长安”,作为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历史上的西安究竟具有怎样的城市特质?

      黄达远:公元582至583年,隋文帝下令建造大兴城,把之前居住的汉代以来的长安城(汉长安故城)纳入大兴城的禁苑中,这标志着东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唐代长安的都市规划处处融入儒家思想,通过一系列对于都城及相关礼仪体系的构建,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官僚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及宗教制度等,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巩固。

      经过不断修建完善的长安城,宫殿楼阁高筑,里坊规划整齐,城郭坊墙坚固,道路四通八达,不仅是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一跃成为国际商贸都会。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正是中国古典文化发生大变革的时期,而佛教则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长安都城营造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唐代长安城内佛教寺院广布,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同时,长安也是我国古代里坊制城市的典范,以都城为中心形成的交通网和行政网极大推动了周边诸国的都城建造和交通网建设,东亚“都城时代”就此出现。


      记者:一部古代长安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历史上的西安作为“文化之都”,各民族文化以及来自西域乃至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深刻影响了其文化面貌。至今,分布其间的诸多历史文化地标,记录了西安的绝代风华,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请您推介一下,古都西安有哪些值得“打卡”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

      黄达远:千年长安,悠悠文脉。西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世界文化遗产就有6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令世人惊叹,兴教寺塔见证玄奘取经弘法,汉未央宫遗址和唐大明宫遗址诉说着中原王朝为开辟、繁荣丝绸之路作出的不懈努力,大雁塔和小雁塔则已成为见证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珍贵例证。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时期,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明代修复。这座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建筑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步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具有重要地位。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记述和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

      历史上,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雁塔题名”就是其中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许多诗人登临时都留下了传诵至今的佳句。时光流转,如今的大雁塔已成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四季游人如织。

      来西安,一定要到城墙上走一走。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公里有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防御设施,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它共有城门18座,其中四座主门,分别名为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取其“长安永安”之意。

      西安的历史文化遗迹,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今,城墙脚下鸟语花香,环城公园清水环绕,“打卡”的游客、健身的市民、嬉戏的孩童随处可见,成为了西安文旅产业的亮丽名片。同时,这里还见证了当今一些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岁月悠悠,西安城墙屹立在护城河边,敞开城门,迎八方来客,向世界展示着古都的魅力。

      尤其值得推介的是,西安还有许多新的文化地标。比如去年落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分馆,文济阁坐落于西安秦岭圭峰山,延续了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应用于整体设计中,大气典雅,汉唐风格与总馆遥相呼应,共同展示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目前,这里正在展出《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和《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

WechatIMG567d117487bcbe47421448c09b8e118f 1.png

夜幕初上的西安城墙南段

      记者:有人说,西安是诗之“都城”,是一座可以吟着唐诗回家的城市,留住了古韵与乡愁。沿着唐诗的足迹,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西安?

      黄达远:自西汉以来,持续不断的丝绸之路造就了长安繁荣的国际贸易,东西方文明得到交流互鉴。唐代长安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各地诗人因任职、游历而多汇聚于此,一首首绝美唐诗便在这里诞生。

      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全唐诗》收录的4.9万首诗中,涉及长安的就超过2万首。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这是李白眼中的繁华长安。“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这是白居易看到的烟火长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王维笔下开放的长安。

      游历西安,可以说走的就是一条“唐诗之路”。

      在曲江,一起找寻杜甫《曲江二首》。从曲江出发,第一站是崔护笔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都城南庄”。再走进八川之一,与灞水齐名的浐水,此处也是唐人送别之处,遂使“灞浐”成为长安的代称。

      从这里,我们可以踏上浐水、灞水之间的黄土高原——白鹿原。因处灞水之上,白鹿原又称灞上。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李商隐等,皆有以白鹿原为题材的诗作。

      灞桥系长安东去必经通道,古来为著名折柳送别地,所以惜别题材的诗作非常多。裴说的《杨柳枝》最是脍炙人口:“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灞水后,是乐游原。这里属汉代乐游苑,唐时更为登高览胜之处,多位诗人在此留下了广为传诵的诗篇。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更是家喻户晓。此外,上林苑也是汉代著名皇家园林,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给后人提供了极好的“诗境”,唐代诗人多游上林而有诗。

      当然,还有必游之处——大雁塔之下的大唐不夜城,一条条诗歌的灯带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在唐代,这里曾是大唐高僧玄奘的译经之处,众多文人骚客曾在此赋诗抒怀。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成为了关于“雁塔题名”的千古绝唱。

      从唐诗中走来,古老的长安与现代的西安交织,包容与开放并蓄的新诗篇正在书写。


      记者:如今行走在西安,除了城墙、兵马俑、大雁塔之外,又能听到古朴的安塞腰鼓、粗犷的秦腔名剧……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断拓展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西安“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品牌IP愈发响亮。那么,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如何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黄达远:西安有历朝历代保存下来的遗址、陵寝40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00多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其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属于世界级的。再加上基于南靠秦岭北依渭水的优越地理位置,西安的山水资源也极为丰富,拥有秦岭七十二峪、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众多自然旅游景观。

      当前,西安正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 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等,将文物嵌入鲜活的社会中,谱写“活”的丝绸之路史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着力同全省各地联合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培育壮大具有陕西特色、西安特点的文化旅游品牌。

WechatIMG209595cf3f5bcf811830bd395c355726.jpeg

2022年西安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着力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演艺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深刻表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家形象,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的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把西安建设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历史名城”与中国外交的“世界会客厅”,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记者:谢谢您的分享。古都风华,此时正盛,期待西安谱写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


受访者:黄达远

受访者为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采访者:本刊记者 王孺杰 刘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龙慧蕊  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