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福建·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福”,是建出来的——福建省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24-01-02

      八闽大地,山海交融。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情系各族群众,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实践探索和理念创新,成为福建做好民族工作极其宝贵的财富和独特的优势。“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殷殷嘱托,在八闽山山水水间久久回荡。

      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福建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实现“共同家园、共同富裕、共同进步”为目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35年“四下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省直单位和经济发达县(市、区)持续25年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共谱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新篇章;创新打造“福籽同心爱中华”品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全国民族工作领域彰显出“福建担当”、树立了“福建样本”,不断开创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的新气象。

      凝心聚力,造福于民。“福”,是建出来的!


传承弘扬“四下基层” 挂钩帮扶接续奋斗

      30多年前,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倡导并躬身力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这一发端于闽东的重大创举在福建全省全面推广、深入人心。“四下基层”的内涵不断深化,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1998年,福建省开始实施省直单位和经济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民族乡,将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聚焦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四下基层”,抵达的是一线基层,凝聚的是民心;“挂钩帮扶”,帮扶的是民族乡村,夯实的是民生之基。

      一杯工夫茶,一场座谈会,挂钩帮扶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

      今年10月30日,以“传承弘扬‘四下基层’ 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的 “同心·半月座谈”活动在坦洋工夫茶的发源地——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举行。座谈中,与会者交流挂钩帮扶工作的做法经验,共话推进乡村振兴。福建省民族宗教研究所原所长蓝炯熹作为亲历者,见证了挂钩帮扶这项发轫于上世纪末、极大地促进了福建民族地区发展的德政工程。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党委书记林鸿庄动情地讲述着省科技厅、福州市马尾区挂钩帮扶坂中的点点滴滴。如今,坂中乡正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示范乡建设,各级联动着力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坂中样本”。

      挂钩帮扶开展25年来,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19个省直单位和19个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19个民族乡,市、县两级挂钩帮扶571个民族村的三级帮扶机制,实现全省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工作全覆盖。

      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村加快发展五条措施》等政策,连续实施6轮挂钩帮扶,累计投入资金10.28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082个,打造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等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示范乡,41个民族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涌现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等典型。2020年,全省116个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挂钩帮扶,贵在出实招、见实效。福建省发改委把促进民族乡村发展纳入五年规划编制,“十三五”期间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补助8214万元;省财政厅建立预算帮扶机制,2013年以来累计下达民族乡少数民族补助款6.9亿元,支持民族乡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省水利厅挂钩帮扶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做到帮扶工作每年有项目、每年见成效,该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创新实施金融助力,与省农信联社合作推出“民族同心卡”等专项金融产品,完成民族乡村整村授信490个,发放贷款50.7亿元,惠及少数民族群众5.43万户……

      新时代新征程,无论省直单位及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单位,还是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民族乡村乃至社会各界等,正全力以赴将“四下基层”融入民族工作中,聚焦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所需所盼,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见实效,推动挂钩帮扶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促进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正如福建省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在“同心·半月座谈”活动上表示,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系统总结挂钩帮扶的“福建经验”,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福建样板”,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福建窗口”,推动新时代福建省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同样在这个初冬时节,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和宁德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传播闽东之光 建好福建窗口”研讨会于宁德举行,1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闽东,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言献策。“闽东之光”,愈加光彩夺目。

      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四下基层”、挂钩帮扶所蕴含的深厚内涵穿越时空,彰显出更加强大的时代精神。


福籽同心爱中华 打造民族工作集群品牌

      用china(瓷器)讲述China(中国)。福建以瓷为媒,正解题中之义。

      福建德化白瓷,洁白无瑕,润玉有声。仅仅1年多的时间,122件民族团结进步题材的白瓷精品亮相“福籽同心爱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陶瓷艺术作品展”,已然成为八闽大地创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闪亮名片。

      2022年,由福建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面向全社会征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陶瓷艺术作品,组织动员德化白瓷工艺大师、艺术新秀,共同创作出这批白瓷艺术精品,并推出“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展。

      2022年11月,“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展在福州市举行首展;今年2月,展览走进鹭岛厦门,在陈嘉庚纪念馆展出;9月,展览回到瓷都故乡——泉州市参加“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开幕式暨第16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随即“落户”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截至目前,主题展线上线下同展互动,参观人数已超3100万人次。

      璀璨“中国白”讲述火红“石榴情”。“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展分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八闽华章”“中华民族·闽台一家”“中华民族·刺桐新篇”四个展区,集中呈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经典故事,生动展现了福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的时代风貌。

      如今,“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展已成为福建省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新载体,成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其实,这只是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创新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品牌,不断拓展“福籽同心爱中华”内涵活力的一个缩影。

      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一只只“青雁”凌空翱翔,争做“领头雁”。

      为扎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创新提出并实施“福籽同心爱中华·青雁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闽台融合发展、援疆援藏、闽宁合作共同富裕为主体,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9月1日,“福籽同心爱中华·青雁计划”在南平市启动。此次活动旨在支持新疆和福建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发挥福建窗口示范作用。南平松溪县与新疆墨玉县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向合作框架协议,必将充分发挥闽疆青年企业家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头雁效应。

      闽疆促交融,青雁东南飞。今年10月,闽疆“青雁计划”新生代企业人才培训班在泉州市举办,来自新疆民营企业界的青年和福建省内新疆籍大学生代表57人参加。通过“青雁计划”,闽疆各族青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本领,更扩展了闽疆企业交流合作的空间。

      与此同时,近年来,福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坚持多维发力,树立品牌体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活动,福州“榕城福籽花·同心爱中华”、厦门“嘉邻有爱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福籽同心聚海丝·强国有我兴中华”等第16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成功举办。

      坚持实践导向,打响品牌效应。创新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厦门大学入选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主题建设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福建卷》编纂工作高质量推进,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闽台亲上亲” 促进闽台融合发展

      “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十五届海峡论坛致贺信,阐明“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的大道至理,充分体现了对广大台湾同胞的深情牵挂和关心关怀。两岸同胞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海峡论坛不仅是深受两岸民众认可的“百姓论坛”,也是两岸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今年6月,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在厦门、宁德等地举办,共有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民间协会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等1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以“两岸共好·富裕共享”为主题,通过“文旅+展览+论坛+签约”等形式,生动展示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文化风俗、历史记忆、经贸往来,沉浸式体验闽台交融的“人间烟火味”,增进了两岸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根、祖、脉”的认同感。

      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6位台湾相关协会、台企代表与福建6个民族乡村代表,共同签订了两岸“协会—乡村”战略合作协议,现场还举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闽台实践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闽台研究院成立授牌和揭牌仪式。此举将不断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民族融合发展等课题研究,助推探索海峡两岸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东南路径”。

      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闽台实践,不断促进闽台融合发展。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连续两年共同举办海峡论坛·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共同发表《两岸民族共好合作框架协议》《两岸民族团结合作宣言》。依托“各民族共庆丰收节”“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海峡论坛·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等两岸民族节庆品牌活动和“两岸民族共好”论坛,推进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多层次互动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民间交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座山乡古堡承载着一代台胞的梦想。三明市永安复兴堡曾经见证了闽台并肩抗战的峥嵘岁月。而今,古堡相聚,两岸同心。今年4月,中华一家亲·2023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暨福籽同心爱中华·福建省第十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走进这里。海峡两岸各族代表同唱《我们都是一家人》,共话中华情。

      本次活动由国家民委、国台办、全国台联、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导,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等共同主办。台湾80多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活动,已成为福建省不断促进闽台融合发展的文化品牌活动。2022年、2023年活动期间,先后邀请洪秀柱、吴成典等100多名台湾嘉宾、网络大咖参加,其系列活动全网总传播超过3亿多人次,极大激发了海峡两岸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也是探索融合发展新路的根本遵循。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当前,福建正大力发挥民族工作在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方面的特殊优势,共同寻找根脉渊源,增进民族根脉认同。发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等两岸交流平台作用,继续为台湾同胞来闽就学、就业等提供便利,促进两岸各民族交流往来。深化两岸民族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联合挖掘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不断强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让越来越多两岸同胞参与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刘雅 王孺杰 通讯员 高静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