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文化认同 必由之路——浅谈书法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日期:2024-01-30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这个进程中,文化认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汉字和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居功至伟。

       自从有了甲骨文,也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后期起,中华先民就开始使用汉字。随后,这种文字被移植到青铜礼器、法器(金文)、石头(石鼓文)上,这时期的汉字被称为大篆。夏、商、周三代,大体上但凡使用这些文字的群体,被后人统称为华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地的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以国家的名义号令颁行,自此,汉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小篆结体优美,线条圆润流畅,由此,汉字开始从实用交流沟通工具向艺术表现层面演进。

       从实用到艺术,这是质的飞跃,是世界文字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嬗变。世界绝大多数文字,数千年来基本都停留在实用层面,唯有汉字,发展演化成了一门独立的、完全可以比肩绘画等门类的艺术——书法。如今,全世界使用汉字的人口超过15亿,中国书法也随汉字流传到世界各地。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可以预见,学习汉语汉字、喜爱中国书法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汉字的形成发展、广泛传播应用,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同步进行的。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标志之一,就是语言文字的通用。汉字逻辑上缜密、表现力强大,汉字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汉语、汉字早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选择。

       大量文献表明,早在汉代,中原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文书往来,基本都用汉字。西汉时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写给汉朝皇帝的书信中,不仅使用汉字,而且格式体例都与中原保持一致。东汉以后,许多匈奴人纷纷改汉姓,读汉文经典,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皇帝刘渊,《晋书》中说他“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种现象随后就愈发普遍了,比如辽、西夏等。

       2023年夏季,笔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馆看到了一张珍贵的拓片——“鲜卑祭祖祝文”。这张拓片背后,有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鲜卑人起源于大兴安岭,他们自秦时开始西迁,经过长途迁徙之后,其中的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由于出走年代太过久远,拓跋部对族源地的记忆已十分模糊,然而留守在老家的鲜卑人却一直关注着他们。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几个鲜卑人风尘仆仆从大兴安岭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求见皇帝拓跋焘。拓跋焘听了他们的讲述后,颇为感动,随即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跟随来人回到故里,即今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在一个名叫“嘎仙洞”的洞中,李敞断定,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鲜卑祖庙石室。于是,按照皇帝的旨意,他们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并于洞中刻石铭记。铭文共9行、201字,隶书字体遒朴健劲。后来,这次祭祖活动被堙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1980年,长期研究鲜卑历史的学者米文平先生历尽艰辛,才在“嘎仙洞”发现这段镌刻于石壁的祝文,揭开了这千古之谜。

       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也不断向各兄弟民族学习。比如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等。服饰上的相互借鉴可能是最普遍的,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就说:“今上领衫裤,皆胡服。本朝因唐,唐因隋,隋因北周,北周因北魏。”

       北魏在中国书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魏碑。魏碑与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为代表的纸本交相辉映,共同促成了后来的唐楷。同时,魏碑雄强质朴的书风,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书家,成为重要的学习和创作源泉,对书法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当我们面对魏碑中的那些精品,诸如“龙门二十品”“龙门四品”等,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出自鲜卑人之手。

       汉字作为书法之用,始于李斯创立的小篆,所以李斯被鲁迅尊为“书法笔祖”。李斯留下的作品,比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其结体之严谨优美、线条之流畅华丽,已经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李斯生活在距今2300多年前,但他笔下那些优美的篆字,至今仍然是标杆。后世写篆,勉强接近李斯那种审美高度的,也不过唐人李阳冰、清人邓石如等寥寥数位。这一方面说明书法这种看似简单的线条可以融入深厚宏博的内涵,不易超越;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华先民高超卓越的艺术才华。就如同样写格律诗,今人很难达到李白、杜甫那种高度一样。

       自秦篆起,到后来的汉隶,尤其到了东晋的行、草,以“二王”为代表的一批伟大书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书法就进入了朝气蓬勃、绚烂辉煌的高光时刻。到唐宋时期,书家如雨后春笋,俊采星驰,其中的少数民族也不乏其人。唐时还有来华学习书法的外国人,如日本人空海,算得上大师级的书家,稍晚的阿倍仲麻吕也精通书法。再到后来,明清之际的西方来华传教士,比如汤若望、南怀仁、郎士宁等,都把学习汉字书法当作必修课。

       元代和清代,中国书法艺术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元立国之初,忽必烈即派专人收集整理散布于民间的珍本法帖,并允许官员借阅,其中包括王羲之、孙过庭、怀素等人的名帖。同时,为更好地治理国家,忽必烈命集贤直学士程钜夫寻找前朝“遗逸”。程钜夫开列的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书法家赵孟頫。忽必烈召见赵孟頫之后,发现他神采斐然,如 “神仙中人”,甚为欣赏。后来,忽必烈的继任者铁木耳、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都对赵孟頫很仰重,尤其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更是将其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敬重有加。正是在皇帝的优待下,赵孟頫虽为官数十载,但一共只到过元大都(今北京)七次,大多数时间都在他的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潜心翰墨。可以说元廷对赵孟頫的启用,直接决定了元代书法的走向。

       元代还有几位颇具影响的少数民族书家,如耶律楚材、鲜于枢、康里巎巎、乃贤等。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博学且抱负远大,是成吉思汗的重要谋臣,功勋卓著。其书法体系出自颜真卿、黄庭坚,硬拙挺拔,端严刚劲。鲜卑人鲜于枢是元代草书的代表人物,赵孟頫对他都很尊敬。据说年轻的赵孟頫正是听从鲜于枢的建议,从“二王”入手,才得以书艺大进,终成一代宗师。康里巎巎是蒙古人,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醉心书法,草书造诣颇深,传说他最高产的时候可以“日书三万字”。乃贤是突厥人,随其兄定居于浙江宁波,他诗书俱佳,工于行楷,其佳作《南城咏古诗帖》后被清宫内府收藏。

       清代的书法风气更是浓厚,比如康、雍、乾三朝,皇帝本身就是书法家。尤其乾隆,自小就接受全面、系统、扎实的汉文化教育,博学多才,诗词、文章、绘画、书法都精通,对书法尤其喜爱,算得上嗜好。乾隆帝平生广泛搜罗名帖法帖,并将最喜爱的帖子藏于“三希堂”,朝夕观览,心慕手追,他的书法端俨雅秀、雍容华贵。乾隆帝高寿,花费在笔墨上的功夫多,游历的地方也广,又喜题字题诗,所以留下的作品相当繁浩。当时的官员,善书者众,许多大臣同时也是优秀的书家,比如张廷玉、汪由敦、梁诗正、纪昀等。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并大力传承。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石新民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