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共同的心声 动人的画卷——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在京上演侧记
发布日期:2025-04-27

       文明之脉,何以融聚千年?

       历史之光,何以星汉灿烂?

       江山万里,上下千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就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论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之源。

       2024年岁末,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在北京上演。整场演出以一名“当代青年”作为主人公,巧妙地串联起“古今共鸣”“万疆共美”“家园共筑”三个篇章,呈现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着力用舞台艺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千年!那是怎样的千年?千年,那是灿烂的千年,共同文化,似锦繁花;千年,那是伟大的千年,共同梦想,民族复兴……”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手持书卷,在追问天地间,开启了寻脉中华的文化之旅,引领观众走进中华文明长河,开启一场精彩的历史文化之旅——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


抒怀共同体 纵情音诗画

       千年,何以融聚?

       历史的浩瀚星空中,传来一曲8000多年前的中原旋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中华第一笛”的悠悠笛声,吹奏出了人类文明的乐章。

       乐起山河,四方回响。帕米尔深处的塔吉克族鹰笛、雪域高原的藏族鹰骨笛、天山脚下的新疆民乐艾捷克交织起伏,合奏齐鸣出和谐乐章,共同演绎一首《千载回响》。

       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深情款款地向观众“走来”——

       歌手吴彤演唱的《今时明月》,唤来了与诗人李白的相逢,用现代音乐诉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意温情;踏着《万里驼铃万里波》的节奏,千古高僧鸠摩罗什向我们走来,演绎丝绸之路的浩瀚长歌;一曲融合乐舞《盛世华彩》,把人们带入长安城,西域胡旋舞、龟兹乐舞、宫廷霓裳羽衣舞……,流光溢彩、多彩交融。

       文脉千年,融聚于此,歌之咏之,舞之蹈之。从文物典籍到历史佳话,从国乐经典到国潮新创,从中华诗词到中华曲艺,《融聚千年》以艺术创新为支撑,用一个个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处,以舞台艺术鲜活展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恢宏历史。

       这是一个根植于中华文脉的诗画共同体。《融聚千年》全篇共14个歌舞乐节目,在90分钟的演出中,串联起音乐短剧、情景器乐演奏、新创器乐秀、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从“序幕”到“尾声”,中间贯穿三个篇章,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曲历史长歌。

       融合古今,汇聚文脉。每一篇章都有一个“共”字,每一篇章的内容都突出一个“情”字。第一篇章“古今共鸣”以音乐为桥梁,将历史故事与现代元素串联,贯通古今。第二篇章“万疆共美”是一场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各民族舞蹈、音乐美美与共,展现中华文化交融之美。第三篇章“家园共筑”聚焦新时代,展现中华儿女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千年,如此融聚。

       正如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融聚千年》艺术总监王成刚所说:“这台演出用一种柔性的叙事来表达历史、文化、家国,进而演绎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讲好各民族拥有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天地作舞台 融聚大历史

       一台大戏,戏眼在哪里?

       融天地日月,聚千年一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撷取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以高水平的舞台艺术生动展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恢宏历史,这便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主创团队的初心使命。

       据《融聚千年》总导演董雪海介绍,为了提升该作品的创作水平,主创团队沉浸式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多次赴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收集素材,听取文学、考古、艺术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建议,召开100多次创作会,修改50多次文案,立足丰富的文博考古资源,致力于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领悟。

       “演出贯穿了‘融’的理念,将舞蹈、器乐、唱腔等艺术形式融合呈现,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希望用艺术作品激发共鸣,让观众在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共情的历史记忆、共通的人文情感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董雪海认为,融情、融景更要与人物相融。

       “四海之内,五方之民,交流互鉴,皆尊一统。

       诗词曲赋,古风新韵,包容开放,共此家国。”

       舞蹈节目《诗乐光华》在一首掷地有声的定场诗中启幕。这一作品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专家学者和歌舞团主创人员通过对2000多年来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各民族诗人倾情创作的汉语诗词曲,历经六轮筛选、国内著名诗词专家把关和领导审阅,编导再进行艺术创作转化;以诗歌、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全方位体现历朝历代中原和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贡献,对大一统、民族团结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舞台上,演员们以舞蹈展现山河壮美,特别是配合乐器演奏现场朗诵诗歌,抒发家国情怀,让观众跨越时空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的家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整台剧目以一位当代青年的视角,带领观众从一本熠熠发光的书本进入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每个节目的精彩呈现,在这场穿越之旅中寻根中华文脉,感受跨越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美。

       “当我第一次走进《融聚千年》的舞台,就仿佛置身于大的历史维度中,‘当代青年’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见证者。”演员刘家熙认为自己饰演的“当代青年”是一个符号,不仅仅是讲述者,也是整个剧情的推动者,与悠远厚重的历史演绎交织,共同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鼓舞中华》节目中,青年敲响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铜鼓。刘家熙说:“当鼓声响彻剧场,这一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也感染了现场的观众。”《鼓舞中华》的作曲刘晔则在音乐创作中,以铜鼓古老的音色引入,接着逐步加强大鼓音色,同时用多个民族打击乐器齐奏合鸣,最终以交响乐与打击乐的融合,达到鼓舞人心的震撼效果。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

       “我们来的地方叫作独龙江,漫长的公路带你穿越时光……”音乐短剧《一路生花》以“路”为主线,以青藏铁路、独龙江公路、大凉山慢火车、天山胜利隧道等为背景,生动呈现民族地区新面貌、新气象。

       来自四川凉山的青年演员巴久依卓在《一路生花》中饰演大凉山慢火车的列车员,这让他倍感荣幸。舞台上,他用曼妙的舞姿和天籁般的歌声,演绎大凉山慢火车上的浓浓情谊。“尽管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家乡的慢火车却始终是各民族相濡以沫的暖心空间。”巴久依卓说,大凉山慢火车像是一条流动的纽带,让各民族心手相牵。

       为时代鼓与呼,让艺术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之一、联通新疆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的贯通,刷新了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的纪录,翻越天山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一路生花》用舞台艺术展现建设者们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奋斗之姿,深情讲述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你我共家园,温暖在心头。多彩的文化,灿烂辉煌。”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正是《融聚千年》创作的核心逻辑。歌唱家腾格尔为《融聚千年》创作的歌曲《你我共家园》,歌唱祖国的大美山河,并融入蒙古族长调以及苗族芦笙和笛子器乐,将56个民族心手相连、交融一体的情感,表达得细腻而又动情。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认为,整台剧目不仅仅是一部音诗画佳作,更是以艺术精心雕琢的历史之诗。它为彰显“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增添了艺术的注脚。

       剧作家兰宁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融聚千年》就是一部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各民族文化根脉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讲述了民族团结、共建家园的中华民族史诗,更展示了新时代的奋进中国。

       “《融聚千年》从创意、创作、排演到成功演出,是国家民委系统内外各级领导、专家和同志们高度关注、共同期盼以及全团人员牢记使命、担当拼搏、攻坚克难、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倾注巨大情感和心血的结果。中央民族歌舞团实现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增进共同性和‘融’的理念,从底层逻辑创意创作开始到最终作品在舞台呈现的全链条,从文化艺术视角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生动实践。该剧目前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打磨提高的地方,只能称之为试演;还要运用已经探索出来的围绕‘铸牢’主线的思维方法继续创作更多的歌舞乐新作品。欢迎系统内外各界人士与中央民族歌舞团互相赋能合作,为践行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起作出新的贡献。”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张庆安表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本刊记者 刘雅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