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传统与新变——关于中国书法的一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4-01-31

       书法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它与汉字书写密不可分。在汉字的出现与书法的确立之间,虽然我们无法描述其间发生的一切,但是在商代的书写和契刻文字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节奏的关注。

       书法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受到众多文字使用者的喜爱,但又长期被当作一种另辟蹊径的艺术形式。晋代、唐代被称为书法史上的伟大时代,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柳公权,这些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名字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上世纪以来,书法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硬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的工具,毛笔书写便离开了日常生活,而只有致力于书法的人们,才会去接受毛笔书写的训练。这是书法文化功能的重大改变。

       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书法这样一种深深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改变。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书法活动频繁,书法已经成为社会氛围的一部分,悄然改变着书法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

20230913927315ta.jpg

2023年9月13日,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  中新社 王刚/摄

       中国书法的发生,要追溯到古人对于语言的态度。中华民族对语言背后意蕴的重视,远远超过语言本身。这里其实隐含着对语言的“不满”——“言不尽意”。因此,人们总是在语义之外去寻找帮助表达那些“言外之意”的手段。人们很快发现书面语言的外形——视觉图形是很好的中介。也就是说,文字的视觉图形能够帮助表达语言本身不能传达的很多东西。于是,在运用语言来表达的同时,对书写的结果——字的外形赋予了更多关注。长此以往,人们的视觉、书写、心理渐渐汇合成一种有关联的整体,书法便在这种关注、融合中诞生。这种叙述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书法的一个特征:它与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密切相关。这种关联,使得与书法文化有关者囊括了所有使用汉字的人们。因此,一个使用汉字的人,无论是否关心书法、擅长书法,都与书法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这是书法最重要的文化特征。

       由于参与者的广泛,书法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成为一个民族发展艺术素质最便利、最直接的领域。

       书法既然是艺术活动,当然不能缺少才能,但是由于大众性参与,书法最强调的不是才能而是修养。对修养的强调,实际上是强调人格的提升。书法由此而成为伦理与审美相融合的艺术活动。中国文化中“游于艺”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艺事让人格臻于完善。在“游于艺”的机制中,书法成为理想的方式。

       由于人们对书法意蕴的重视,不断给书法中注入内涵,使其成为一个表现力几乎涵盖一切的领域:个体、社会、宇宙,无不包含于书法的表现内涵中。如今,我们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这种观念的巨大影响:做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写好字,而写好字的前提是成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理想的有修养的人。它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律令。

       书法由此而成为个人文化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希望自己写得一手好字。书法是作为“人”的基础。从汉代至今,一方面是人人追求,刻苦自励;另一方面又被看作另辟蹊径的“小道”。明末清初的王铎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只是在痛感人生失败之后,才说出“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似乎书法不过是其他事情都没有希望时的寄托。这种观念,影响到当今书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前途和命运。

       但是,这一切没有妨碍人们醉心于书法,每个时代都有大量沉迷于书法的人。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法与每一个体深处的关联,不管你是否关注书法,都有着潜在的联通书法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触动早年对文字的新鲜感觉和对理想书写的记忆。

       或许很多人并不认为书法是如今所说的“艺术”中的一种。书法与语言文字,与千百年来所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关联,使人无法把它等同于美术院校中的某个专业。其实,书法如今是否能够纳入“艺术”的框架,不是原则问题。它既可以放在“艺术”领域被认识,也可以放在“文化”的框架内被讨论。一切艺术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书法背后文化沉淀的方式、内涵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而已。

4.jpg

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唐)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看书法的文化功能。

       其一,书法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过去,人们认为书法是关于汉字的艺术,这种看法忽视了书法极其重要的一面——书法与语言的关系。

       书法史上早期作品书写的不是汉字,而是组织成文本的语言——文字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只是组织语言的材料。书法是利用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

       我们为什么会把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发展成一种重要的艺术,这要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语言观,而中华民族语言观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言不尽意”。人们对语言只是利用已经概念化的语义来表达、交流不满足,为此积极寻找补充表达的手段,结果发现语言的视觉形式具有很好的表达功能,于是在书写与视觉图形、感受心理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这就影响到了汉字书写发展的方向。

       从而,书法——书写与语言的关系赖以确立。这是重要的发现。如果仅仅谈汉字,只通向“六书”“象形”“字结构”等,而谈语言则通向语言学、语言哲学。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由此,对书法的讨论有可能与整个当代思想、当代学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促使我们在思考书法时尽可能利用当代智慧的一切成就。

       其二,书法与视觉图形的关系。早期部分汉字具有象形因素,但相当部分文字最开始就是抽象符号,如“上”“下”,一条横线加上指示方位的短线,此即所谓的“会意”。这已经是非常抽象的符号了。汉字后来的发展,使那些即使模仿物象的文字也迅速演化成抽象符号,如“马”“虎”这样典型的象形字,到隶书时期便已经看不出它们与物象的关系了。这种抽象化正是汉字获得构形自由以及丰富表现力的契机。这种抽象化,使汉字使用者获得对自由图形(而不是仅仅对物象)的敏感得到发展。这种敏感,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视觉创造力的重要源头。而当代文化中对视觉图形的重视,对图形与深层心理、文化机制关系的揭示,使书法这种独特的图形系统获得空前重要的意义。对书法的剖析,可能为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中的视觉—图形机制作出独特贡献。

       其三,书法与意义生成和阐释的关系。书法是一种视觉图形,我们从作品中线条的质感和结构无法读出它的含义。书法的含义是千百年来不断阐释的结果。没有这些阐释,我们最多能从中感觉到节奏、力度和空间上的变化。至于这些节奏、力度、空间的组织含义是什么,只有依靠历代不断累积的阐释。由于某种特殊的文化机制,人们不断往书法中注入新的含义,这些含义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含义系统,其中包括个体、社会与自然界的丰富内容,几乎任何事物最后都能成为书法中的表现内涵。语言的视觉图形,这种简略的、脱离事物形态的图形,却成为如此复杂的含义的载体。图形的简略抽象与含义的极度复杂,使书法中的阐释机制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其四,书法与人格修炼的关系。传统认为,保证书法高品位、高水平的,首先不是才华,而是修养。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得到人们普遍的价值校验。有经验的鉴赏者对于一件书法作品“格调”“气息”的高下,一目了然。这种“格调”“气息”,即与“修养”相关。

       书法的神秘之处还在于,高水平的作品以及围绕着高水平作品之上的那种氛围,不是仅仅凭靠技术能做到的。人们把这归因于修养,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所有成就杰出的书家,其良好的修养早已是不说自明。时至今日,“修养”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前人的“修养”与其生存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如今对于一位书家来说,“修养”很可能是为写好字而进行的努力,一种与生存状态无关的额外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化领域像中国人的书法这样,把上述四个如此重要的方面紧紧糅合在一起。这四个方面,是人类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亦关系到当代学术领域内若干重要的学科。有关领域的综合研究,如语言与图形的关系、图形的生成与阐释等,正是当前学术界亟待深入展开的问题。

       通常人们都认为如今的书法比不过古人,但历史是筛选、淘汰的结果,像唐代,狂草成为一代文化的象征,但流传至今的作品不过十余件。我们如果能有历史的眼光,挑选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著作和事件,这既表现为理论和创作上的进展,也表现在教育、传播等方面的进步。

       对中国书法的思考,有可能打开一个新的思想的境域。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邱振中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编:许鑫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