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这个“大会”何以收视率和美誉度双丰收——专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书法大会》节目总导演王珊
发布日期:2024-02-01

5191705631337_.pic_hd_副本.jpg

《中国书法大会》演播现场

       记者:王珊导演,感谢您接受《中国民族》杂志专访。作为一档宣传中国书法之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取得了收视率和美誉度的双丰收。请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策划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王珊: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书法是记录、展示、演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精气神的集大成者。近年来,国内创新方式手段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热度持续高涨,但书法文化在大众传播上比较缺乏重头作品,尤其缺乏国家级媒体的参与和展示。为更好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中华文明之韵、中华民族之魂,2023年6月,总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推出了《中国书法大会》这档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的初衷,就是要“普及书法知识、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书法魅力、书写时代精神”,以电视媒体之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创排这档节目的初期,您有着怎样的思考?对它的呈现效果有何预期?

       王珊:主题和模式是做好一档电视节目的两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国书法大会》到底是“做什么”的问题。尽管有很多“大会”类节目珠玉在前,但要把“书法”做成“大会”,我们起初也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前期调研中,几乎所有非专业人士都会问“怎样欣赏书法?”“什么才是好的书法作品?”我们意识到,这是大众最关心的,也是节目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解决“做什么”之前,先要回答好“书法是什么”的问题。

       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史上,能流传至今、仍具影响力的作品,经时光淘洗、被岁月沉淀,本身就是凝固的历史。所以,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书法史,用经典作品本身回答“什么是好的书法”。而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又要关照当下,书写时代精神。经过与专家学者们数十次的切磋沟通,一部电视版的中国书法史逐渐清晰起来。我们计划用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的经典书法作品,串联起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展示书法之道,传播汉字之美。

       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发挥视听语言的特点和优势,做好这档书法题材节目了。虽然名字叫“大会”,但我们认为一定不能做成“大赛”,不选拔冠亚季军。节目邀请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参与,但不承担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任务,是作为一个知识普及、经典作品展示的平台,让观众认识书法、热爱书法,通过书法艺术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节目也不是书法电视教学,但是让观众通过节目对书法产生兴趣,愿意拿起笔来书写,是节目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何用丰富的当代视听手段让书法艺术“信可乐也”?如何让观众既能够了解书法常识,又让书法爱好者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我们拆解目标,反复推演,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自洽的书法大会节目模式——用文艺创演讲好书法故事,用嘉宾点评引领书法审美,用答题互动延展文化知识,用现场书写致敬经典、展现时代精神。

       我们希望丰富多元的电视手段、新颖活泼的电视表达,以及嘉宾们通俗易懂、妙语连珠的文化普及,能够唤起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向往与追寻,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细观吟卷压阳春,字字新奇绝点尘。”王羲之的字字新奇、笔笔周到,颜真卿的悲天悯地、气壮山河……在《中国书法大会》的舞台上,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历史的记录者、精神的传扬者。作为媒体人,我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赋能书法艺术传播,实现书法艺术的创新传承转化,也希望《中国书法大会》这个融合书法艺术之美与电视艺术之美的节目,不仅专业而且有趣,能生动直接地展示中华美学精神,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书法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记者:书法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6集节目中,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哪些内容?

       王珊:《中国书法大会》节目播出后,有一个小插曲令我印象深刻。首集展示的依次是《泰山刻石》《兰亭集序》《沁园春·雪》,有位网友在网上评论说,她打开电视看到正在讲《兰亭序》,发现是第二件作品时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兰亭序》才排第二?她倒要看看谁排第一。当她了解到《泰山刻石》的故事时,立刻心悦诚服了。其实,第一个在节目中亮相的作品特别重要,因为直接体现了《中国书法大会》整体的高度和深度,也就是我们制作团队如何认识中国书法的问题。秦代摩崖石刻作品《泰山刻石》是“书同文”大一统的起点,书法家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省结体,整齐笔画,为秦统一文字、创立书体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倡导的小篆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着重展现《泰山刻石》的原因所在。

       还有就是第一季的收官之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题与碑文》,这让许多书法专家和观众都出乎意料,因为很少有人从书法角度去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深意。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党和国家选择为人民英雄立碑,由毛泽东、周恩来两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分别题写碑题和碑文。我们用立碑这样的文化传统致敬历史、致敬英雄,而碑刻上的书法每时每刻都在天安门广场静静地讲述着“何以中国”。整季节目以碑开始、以碑结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讲到当代,串联起一部中国书法史。


       记者:《中国书法大会》团队的这份匠心确实令人敬佩,这个精品力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节目策划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您和团队又是如何理解感悟书法艺术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之重要性的?

       王珊: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节目策划制作和播出过程就是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

       作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河南安阳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让我们看到从甲骨文到今天汉字的一脉相承。后来,六书造字法完备,形成具有超强稳定性的方块字结构和单字表意体系,使汉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也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绝、流而不断的根本原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书写载体和工具乃至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脱胎于汉字的书法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记录功能之外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还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态。古往今来,书法与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交织,书法记载历史、表达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生动体现,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桥梁和纽带。


       记者:总结《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的得与失,对于即将推出的第二季,您有哪些新展望?

       王珊:《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历经一年半的打磨,拓展了总台“大会”系列这个精品IP,受到业界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给予我们巨大鼓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接下来《中国书法大会》将用新的编辑思维和传播方式制作国际版,目前我们已经与相关方面对接,共同努力让书法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让世界观众感受中国书法之美。

       回顾第一季的创作,仍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比如外景拍摄不够丰富,没能拍摄到纸质真迹,观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还比较单一,新媒体互动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弥补。我想,第二季绝非是简单的模式复制和内容延续,在内容选取、知识拓展和融合传播方面要下大力气,既要有展示书法魅力、书写时代精神的思想引领,更要在艺术表达、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真正通过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更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微信图片_20240201101043_副本.jpg

《中国书法大会》演播现场


       记者:期待《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的播出!祝愿节目收视长虹!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本刊记者 许鑫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