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世界屋脊上的游牧文化瑰宝——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
发布日期:2024-03-13

      在青藏高原深处,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巍峨耸立,辽阔的草原上纳木措等湖泊宛若仙境,羊八井地热和温泉热气腾腾;悠扬嘹亮的牧歌声声,肥壮的牛羊似朵朵白云,藏羚羊、雪鸡、野牦牛等众多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历史悠久、地接千载,浓缩着藏北羌塘草原的生态与人文……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当雄县。

      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其特有的高寒高原气候和辽阔草原使其成为拉萨河流域传统牧业大县。千百年来,当地各族群众探索形成了既顺应高原气候和自然环境又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这一充满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传统游牧技术系统,至今仍是各族群众重要的生计来源之一。

      2021年,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以其独特的经济、生态、技术特征及丰富的文化和生态牧区景观特征,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纳木措湖畔的牛羊_曲扎_.jpg

当雄县纳木措湖畔 曲扎/摄(当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选牧场”

      沿着京藏高速公路或青藏铁路一路前行,进入青藏高原的羌塘草原,再顺着念青唐古拉山脉蜿蜒而下,便来到了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当雄盆地。

      位于藏北羌塘草原南沿、藏南与藏北交界地带的当雄,属于典型的高寒草原地区,素有拉萨“北大门”之称:两条平行山脉中间,一道东北至西南的狭长谷地向两侧延伸,当雄县城恰好扼守其间,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堪称“咽喉”要地。

      当雄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分布区,孕育着丰富的天然饮用水源,滋养着70万公顷的净土天然牧场。这里汇聚了诸多巧夺天工的美丽景观,拥有纳木措、姆蓝雪山、廓琼岗日冰川、阿热湿地等,还有闻名于世的地热资源——羊八井地热田。

      当雄是西藏的纯牧业县,辖6乡2镇,生活着汉、藏、蒙古、回等民族,全县4万余人口中从事牧业的达37000多人。高寒游牧系统的核心保护区就位于当雄县纳木湖乡全境,包括达布、纳木湖、色德、恰嘎4个行政村,总面积 2714多平方公里。

      在当雄草原上,除了优质牧草之外,还生长着虫草、贝母、单子麻黄、红景天、雪莲花、龙胆、甘遂、黄茂等野生药用植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有山羊、绵羊、牦牛、犏牛、黄牛、马等,畜产品包括肉、奶、羊毛、羊绒、皮张、酥油等。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食草动物有藏羚羊、野驴、盘羊、旱獭、野兔等;食肉动物有秃鹫、豹、狼等;还有数量庞大的小型杂食动物,如雪鸡、水鸭、白天鹅、黑颈鹤、山鸡、狐狸、黄鼠狼等。这些宝贵的动植物资源,在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雪山、天空、湖水、草场、牛羊、动植物、牧人……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壮美画卷,也为当雄高寒游牧系统铺垫了厚实的底色。


和谐共生

      长期以来,为适应高寒、缺氧、干旱以及植被脆弱的生存环境,当雄草原的牧民特别注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生态知识,不断提升生存本领。牧民与牲畜不断迁徙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原草场的常新常在,避免长期停留而导致的草场退化、环境恶化,形成了“天—地—人—畜”相互依存的关系。就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规范和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与蒙古草原和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流域的农牧业文明融合,最终成为了内容丰富、特色浓郁的当雄高寒游牧系统。

      “崇山之地不可无端踩踏,江河之水不可任意搅扰,宁静草原不可过度放牧”。当雄的牧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始终坚守“祖先把这片宝地传下来,我们理应把它好好地传给子孙后代”的信念,把生态环保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游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正是这种对生态和自然的认知与热爱,孕育出包容而兼具特色的高原游牧生态文化。比如,牧民视大自然为生命之根基,自觉保护雪山、草原、河湖。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当地牧民和施工人员一道对工地附近的草皮进行复原,并且每隔一段就要为动物迁徙预留通道。又比如,藏族牧民为抵御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发明了护面的“堆洽”,这种独特的护面之法很快被当地的蒙古族等各族群众所应用,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也为当地各族牧民所吸纳和喜爱。

      当然,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是具有300余年历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当吉仁”赛马会。每年八月,牧民们便身着节日盛装汇聚于当雄草原,开展马长跑、马短跑、走马、马术、马上拾哈达等竞技活动。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如今的赛马会又增加了锅庄舞、抱石、拔河、押加、赛牦牛以及服饰表演、现代歌舞等文体活动。红遍大江南北的《毛主席派人来》《洗衣歌》《青藏高原》《天路》等名曲,更是节日舞台上的保留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的赛马会,成为传播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吸引着拉萨、日喀则、那曲和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无数游客来到当雄草原,与当地牧民共同体验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GA6A0476_副本.jpg

当雄“当吉仁”赛马会(当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由北京、拉萨专家团队联合打造、当雄县艺术团担纲演出的原创歌舞剧《天湖·四季牧歌》,融合发源于“天湖”纳木措之畔的游牧文化、“牦牛精神”,以真挚质朴的赞歌吟唱生命和大自然,目前已成为当雄文化旅游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接千载

      作为高寒游牧生态的代表性地区、沟通西藏与祖国各地的咽喉要道,当雄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从文物考古看,当雄古墓地出土了许多彰显各民族密切联系的文物,其中包括金银器、青金石、玛瑙、铜器、黑白围棋子、漆器、纺织物等300余件(套)。这些器物与青海、甘肃乃至陕西的唐代出土器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表明西藏与祖国各地存在紧密的关系,实证了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藏文古籍《贤者喜宴》等的记载,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将“鸟类和山羊居住的沼泽地”(当雄)作为苏毗王的封地。早在1300多年前,地处唐蕃古道的当雄就设置有“农歌驿”。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里先后活动着羌人、鲜卑人、苏毗人、吐蕃人和汉人等。各民族在唐蕃古道你来我往,络绎不绝。

      元代,中央政府钦命八思巴管理藏传佛教和西藏地方事务,并在当雄设立驿站,驻兵守卫。明代,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多封众建”策略,对当雄境内的噶举派红帽系进行扶持,使之成为西藏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势力。清代,中央政府册封颇罗鼐为治理西藏的郡王,管理当雄蒙古八旗。后来,当雄蒙古八旗按照《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规定,归驻藏大臣衙门直接管理,成为稳定西藏的重要力量。1652年、1779年,五世达赖喇嘛和六世班禅分别晋京朝觐时都在当雄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这两次朝觐,既体现了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雄草原焕发出勃勃生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当雄高寒游牧系统的保护和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0201021235581fa.jpg

2020年,西藏当雄县原创游牧文化歌舞剧《天湖·四季牧歌》在北京上演 中新社 贾天勇/摄


兴牧富民

      高原深处有牧场,牧区深处有园区。

      进入新时代,当雄立足历史悠久的高寒游牧传统,充分融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逐步解决饲草生长慢、储存难的问题,改变“夏肥、秋壮、冬瘦、春乏,牦牛吃不饱,影响出栏量”的局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导牧民从“惜宰惜售”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不断推动高寒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17年,当雄开始着力推动家庭牧场建设。家庭牧场以农牧民自愿组建为原则,以联户或单户为单位,采取天然放牧的方式,大幅缩短了牦牛的生产与生长周期,走出了一条适合牧区发展的集中养殖新路子。加大力度对全县家庭牧场和合作社进行有机认证,有12家合作社和家庭牧场的14个种植、养殖基地获得有机产品(OGA)认证,并成功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牛乳)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29万亩。大力推进产业园建设,以牧区生态改善、牧业发展、牧民富裕为目标,以育肥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为抓手,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对口帮扶下,当雄立足当地“牦牛养殖挑大梁”的实际,重点打造牦牛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对现有产业链进行补链、延链、强链,探索形成“良种繁育+科学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使牦牛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如今,集科研、加工、种养殖、仓储物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牧业产业园屹立在当雄盆地,园区经营主体已有50多家,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产业园的建立和集公司、农户、牧民养殖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使当雄跻身于西藏自治区最具现代产业活力、高质量发展的高寒生态生产牧业县。202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105488.43万元,同期增长16.2%,其中肉类产量1.44万吨、奶产量1.76万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生态富民、生态利民。当前,当雄正积极依托“极净当雄”区域生态品牌和游牧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产业生态化改造,做足“有身份证的牦牛肉”“5100”“7100”“纳措琼姆”“圣湖纳木措”等生态产品文章,坚持产品、品牌、生态、文化一体化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7100产品图4.jpg

产自雪山冰川的“7100”矿泉水(当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伴随着高寒游牧系统的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一个景色美丽、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当雄,已然展现于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2期

文:车明怀 本刊记者 王孺杰

作者车明怀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西藏社科联副主席

责编:牛志男 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