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发布日期:2024-03-18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195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雪域高原彻底废除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迈入历史新纪元。65年来,西藏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与全国一道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雪域高原、情系西藏人民,多次就西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从实际出发,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把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明确的“四件大事”,具体化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四个创建”奋斗目标,作出具体部署。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天的西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发展景象。


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努力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承担着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西藏工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突出西藏发展与稳定之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大意义,明确要求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自治区党委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任务,警钟长鸣、警惕常在,以科学化机制和常态化、法治化理念,把维稳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基层,不断把安全发展的基石打得更稳更牢。针对基层治理问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基层治理架构。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态度坚定坚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在亲切看望各族群众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总书记以宽广深邃的历史眼光盛赞各民族在西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深地鼓舞着我们在新时代继往开来,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自治区党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等“四大工程”和爱我中华“播种”行动等“六项行动”,举办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深化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塑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区上下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西藏宗教工作,2015年6月,总书记接受十一世班禅拜见,勉励他继承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021年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哲蚌寺,亲切会见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强调,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自2022年5月开始,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并向全社会拓展,广大僧众“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意识不断增强;每年召开全区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不断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实现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寺庙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热情。十一世班禅和扎什伦布寺向党中央敬献以“班禅向习近平总书记敬献哈达”为主题的唐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对人民领袖的衷心爱戴、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111.jpg

2023年12月15日,西藏大剧院开台演出活动举行,西藏文化新地标西藏大剧院正式启用。图为空中俯瞰西藏大剧院(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拉萨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八廓街是拉萨古城保护的一个缩影。2021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自治区党委坚持以文化人、凝心铸魂,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培训,全区普通话普及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全区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强调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藏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辩证统一。自治区党委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西藏发展实际出发,锚定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奋斗目标,坚持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经济是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速均居全国第一。

      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滞后是制约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制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川藏铁路建设,在西藏考察调研时专程到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运营情况,要求建设好这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自治区党委牢固树立项目带动发展的思想,千方百计抓好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落实,2022年起在全区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机制,推动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促进了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数字经济、通用航空、特色农牧业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链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22222.jpg

近年来,西藏全面落实农牧民子女“上学无负担”措施,农牧民子女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图为2023年11月15日,西藏当雄县中学学生斯曲卓玛(右)和爸爸、妹妹在一起。今年15岁的斯曲卓玛,是当雄县中学八年级六班的学生,她和班里其他51名同学一起,从草原来到学校,接受现代化的双语教育。 新华社发 丁增尼达/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自治区党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15年公费教育政策体系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提高西藏班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1019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自治区党委始终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当作大事来抓,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西藏海拔高、气压低,为解决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功能单一、存在安全隐患等具体问题,组织力量攻关,研制生产出适合高原使用的新型炊具产品,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也能把水加热到100℃,不仅提升了各族群众生活品质,还探索了高原轻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是西藏民生工作的短板弱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加强全区医疗体系建设和本地医疗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针对高原低气压、缺氧、寒冷、强辐射等危害群众健康的实际,坚持每年为群众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针对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农牧民群众白内障多发的情况,发挥区域医联体作用,按照愿治尽治、应治尽治原则,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针对西藏容易引发高原病等情况,调整种养业结构,制定科学的饮食营养指南,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推动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高健康素养。群众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中,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了紧跟总书记、建设新西藏、奔向现代化的信心决心。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切实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和宝贵价值,为我们勇担责任、勇于作为,提供了强大动力。自治区党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西藏成为全国唯一市级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达标的省份。自治区党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动员各族干部群众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从2022年春天开始实施的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使城市周边看得见万千林木,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农牧民群众也从中获得收益,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33333.jpg

初春时节,西藏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众鸟翔集。图为2024年3月8日,斑头雁在拉鲁湿地上空飞翔。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治区党委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引导各族群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走上致富路。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西藏林芝市嘎拉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观光采摘园,组建农牧民运输队,成了雪域高原通过生态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样本。片片盛开的桃花铺就了嘎拉村的致富路,许多农牧民从曾经的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树人,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当地群众看得见、守得住的“幸福不动产”。经过多年努力,西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2023年,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处于安全水平,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坚持固边和兴边并重,确保边疆发展、边防巩固、边境安全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守土固边使命光荣、任务繁重。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亲自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总书记的回信,字字情真意切、句句语重心长,激励着更多群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守护边疆。2023年,玉麦乡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激励着西藏各级各部门扛起强边固防重任。自治区党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积极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大力推进固防稳边、强基固边工作,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不断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在推动兴边富民行动中,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产业引领边境地区发展,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茶叶、矿泉水等高标准生态产业,将本地特色产业品牌价值和知名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完善边民补助机制,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边境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协同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做好定点帮扶边境县工作,支持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边境地区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富了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也更强了,越来越多群众自愿到边境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树立起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堡垒和政治力量,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民心所向,关乎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作风建设开局破题,自2021年底开始,连续三年召开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会,深入推进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区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明显增强、狠抓落实的劲头持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区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干事的良好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作风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藏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希望大家“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嘱托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党中央从西藏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出发,制定特殊的工资和有关福利政策,重视干部职工健康保障工作,解决好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自治区党委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用好党中央关心关怀西藏各族干部人才的好政策,落实好干部职工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等方面支持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身心健康,让广大干部职工安心、安身、安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记总书记的关心关爱,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锻炼作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西藏今天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西藏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指南针”、“定盘星”、“金钥匙”,是引领西藏工作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断开创西藏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来源:求是网

文: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