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当前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彻与实现,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法治化的新实践。
2018年,“中华民族”首次被写入宪法,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民族领域的重大实践,从根本大法的高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2023年3月修正的立法法明确规定,立法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此所有立法修法工作都应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23年10月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更是专条规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保障愈发坚实。
国家层面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法律规范的建立是实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以良法善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准。我国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逐步探索到基本完备的发展过程。
党的二十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地方相继制定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通过修订相关法规规定、调整相关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赋予了法律强制力,为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了法治基础。
通过这些法治实施与运行,确保各项工作都紧扣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念到规范、再到实践”的具体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民族工作的形势任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要求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匹配的情况。特别是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存在短板弱项,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一部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门法律,以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衡量标准,调整过时的民族政策。通过将各地方各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快补齐立法短板,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梳理评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面临的民生问题;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社区干部进行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防范和纠正针对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歧视现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通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更好地实现民族平等和公平正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切实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们发延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民族文化宫二级研究馆员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