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黑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1+30+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建成教育实践基地197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大团结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
黑龙江省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何颖贤/摄
规划引领 推动基地建设落地见效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民宗委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为有效推动基地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印发《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成立“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攻坚破难项目专班,并制定下发《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办法》,从职责机制、申报遴选、运行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规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历经5年,黑龙江省遴选出一批集宣传、教育、实践、培训功能于一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强化“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各类文化设施、旧址遗址、育人场所,分批推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1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6个省级高校教育实践基地、18个省支持建设市级教育实践基地,全省累计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实践基地197家,形成了覆盖省、市(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屯(社区)的教育实践基地矩阵。当前,黑龙江省力争实现“1+30+N”的建设目标,即筹划建设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综合体验馆;每年重点支持建设6个市(地)级教育实践基地,总数达到30个;各市(地)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标准,完善计划,稳妥推进一批市(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屯(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黑龙江省通过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牢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坚定,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多措并举 推动教育实践有形有感有效
黑龙江省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立足“四个大力宣传”和“三个讲清楚”,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可触可亲可及。
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可感可触。黑龙江省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融红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于一体,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100余次,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七台河市勃利县西山侵华日军仓库遗址展馆充分利用声光电、真实再现等高科技手段,以7个版块、300余张珍贵图片以及大量实物陈列为载体,全面再现勃利密塞的本来面目,激发各族群众不忘国耻、奋发有为、建设家乡、强我国家的斗志,自展馆对外开放以来,年接待参观人员超过1万人次。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可学可用。黑龙江省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力求更好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伊春市嘉荫县以佛山社区为依托,积极打造教育实践基地,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墙,以墙面彩绘、书法作品等形式向各族群众全面展示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邀请道德模范、党校教师到社区开展“五史”教育以及民族政策解读,通过居民微信群、网格群推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倡议书、“道中华”等内容,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针对各族群众分散居住的实际,通过走家串户发放宣传材料、与居民面对面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讲解、民族团结“一帮一”学习等活动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宣传教育。
让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可亲可及。大庆石油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融入“数字说大庆”展示屏、“同逐梦想、同创辉煌、同兴中华”展示宣传板,积极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在石油馆内设置劳模空间,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大庆石油城为主题,挖掘城市建设过程中各族群众辛勤付出、并肩奋斗的动人事迹,引导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和决心,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让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可知可望。黑龙江省积极发挥向北开放新高地作用,利用好地缘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黑河市瑷辉历史陈列馆开展“深度体验行——爱上博物馆”等特色研学活动,累计接待青少年16万余人次,惠及9个国家华裔青少年,助力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协同发力 开创基地建设新路径
黑龙江省充分发挥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持续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活化举措,全力打造省级教育实践基地。在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示范——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旅游区打造黑龙江省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该馆集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宣传展示三大功能于一体,兼具创新性和体验性,注重互动式设计,通过打造数字沙盘、人工智能、360度曲屏、VR体验等设备,提高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创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更好满足了各族群众教育实践多元需求。
树立基地品牌,加强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黑龙江省民宗委联合省委教育工委开展黑龙江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工作,认定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申报的育人场馆为首批黑龙江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和实践活动的引导激励作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高校依托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精品课程,屡获国家级奖项。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博物馆、航天馆、曲拥措姆工作室为基点,激励各族师生勇担航天强国梦,引导各族学生走好杰出人才之路。东北农业大学根植红色耕读文化,突出“观摩体验、红色育人、学习互助”等功能,打造“红色场馆”教育基地和“耕读·同心”石榴籽民族团结学习互助示范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设置“民族医药展区”和“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医药展区”,集展示、收藏、研究、体验于一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中医药文化宣传实践中。
注重教育实践,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铸魂。统筹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等教育实践基地的研究力量,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黑龙江卷》编纂工作,推动“三交”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内容,成功举办以“三江汇流润中华”为主题的成果展。漠河市北极流动党员驿站教育实践基地结合边疆实际,落实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工作机制,军警地企民携手共建,各族群众“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携手同心守好祖国“北大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