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有一种基因,叫中国文字
发布日期:2025-04-21

       在繁华热闹的成都太古里商圈,一座古塔静静地矗立着。一眼望去,繁华与古朴交织,现代与传统交汇。置身其中,宛若开启了一场与古人的“时空对话”。

       这座塔建于明代,高7.6米,为双层六角砖式结构,由青砖砌成。塔身开有一口,其上依稀可见“字库”二字。

image.png

▲成都太古里字库塔。(图片来源:四川画报微信公众号,肖蓉摄)

       人们不禁好奇:这种名为“字库”的塔究竟因何而建?又为何保留至今,并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分布?


(一)惜字如“金”

       字库塔,又称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藏字楼、化字塔、字藏,是古代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一种塔形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源于佛塔。

       古人为何要建造字库塔?这就要从“字”说起。

       自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开始,文字便被赋予了别样的“神力”,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更能打破时空的束缚,使得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千年、传递万里。

       古人认为,文字纸墨皆为“圣贤心迹”,“只字片纸,道存于此”,不可亵渎。

       《颜氏家训》告诫子孙要尊重文字、敬惜字纸。范仲淹也有“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的家训。

       因为珍视每一个字每一张纸,即使是废弃的字纸也不随意丢弃,于是,专门焚化字纸的字库塔应运而生。

image.png

▲四川崇州街子古镇字库塔。塔上的浮雕多为传统吉祥纹饰或故事。塔身有碑刻,记载着建塔背景及捐建情况。(图片来源:四川画报微信公众号,袁博摄)

       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敬字惜字的风俗日盛。康熙帝认为“字乃天地间之至宝”,教育子孙要敬惜文字。雍正帝也曾严令告诫,“凡字纸俱要敬惜……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

       当时,不少地方官府大力倡导惜字如“金”,编撰《惜字律》《惜字征验录》,篆刻“惜字碑”,一些地方还设有《惜字条约》。

       就连儿童启蒙读物和小说故事中也有相关记载。《弟子规》 提出“字不敬,心先病”。《节韵幼仪》中要求,“只字片纸,道存于此……毋以补窗,毋以拭几。毋嚼于口,毋践于履。火化风扬灰,恐落厕坑里”。《聊斋志异》中,还有阎罗惩罚读书人不敬字纸的故事。

image.png

▲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惜字塔。(图片来源:“长沙发布”微信公众号)

       字库塔产生于宋代还是明代,还存有争议。但现存最早的字库塔,多为明代建造,如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广东省南雄市平林字库塔及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四川省蓬安县骑龙字库塔。

image.png

▲梁思成镜头下的李庄字库塔。(图片来源:中国李庄微信公众号)


(二)如何敬惜字纸?

       敬惜字纸,具体要怎么做呢?

       于寺庙书院、书院街口、或场镇路边,公设一座字库塔,将用过的废旧字纸或残书整理干净,定期以火焚化,再将纸灰埋于净处或流入江河湖海。

       许多大户人家还在自家宅院或宗族祠堂修建字库塔,以尊崇教化、教育子孙,并彰显书香门第身份。地方百姓也共同捐建字库塔,以培育文风、劝善劝学。很多地方还成立了惜字会,雇人沿街收取废弃字纸,定期焚毁。

image.png

▲字库门洞,是焚纸的地方。(图片来源:四川雅安微信公众号)

       为方便焚烧字纸,字库塔大多不高于10米。塔内狭窄且不能登临,多为砖、石砌筑,建有入炉口、清灰口和排烟口。

image.png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宝岛台湾文化遗产纪念币”,其中一枚为敬字亭。

       从分布来看,字库塔多见于我国南方,最南在海南、台湾亦有分布。

       我国现存字库塔250余座,其中四川、重庆、贵州就有超过200座。在四川有着“县县皆有塔”的说法,其中嫘祖故里——绵阳市盐亭县有着悠久的崇文惜字传统,至今保留着32座字库塔,被称为“中国字库塔之乡”。

image.png

▲中国字库塔数量及分布。(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三)为何字库塔在西南地区更为兴盛?

       那么,为何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会有如此多的字库塔?

       宋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造纸的材料、工艺得到改进,更为轻巧、便宜的竹纸成为书写、书籍、绘画的基本用纸。而西南盛产竹子,竹纸制造业较为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浙江、四川、福建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造纸业和印刷业在南方的集聚,为字库塔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亦与今日字库塔的留存范围基本吻合。

       此外,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推动了字库塔的兴盛。

       明朝在边疆推行文教化人政策,在都司、卫所及土司衙门新建或复建书院。不仅对7至15岁的平民儿童进行基础教育,还以特恩、岁贡及选贡等特殊招录政策,优待少数民族子弟尤其是土司子弟入国子监就学,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

image.png

▲云南建水文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朝持续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改土归流后,大力推进儒学教育,新修、复建或改建了大量书院,不断增设师资。对书院的设置地点和经费划拨予以管控和支持,书院得以官学化。同时,在乡村兴建义学,把儒学教化普及到西南乡村基层。

       随着朝廷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西南。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垦田土,还推动中华文化在当地的传播。

       敬惜字纸的思想也随之在西南地区生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元、明、清三代迁入大量移民。他们在这里大兴文教,开设书院、社学传授知识,还修建了仓圣宫、魁星阁以及字库塔。

       现在,德昌县境内仍保留有6座字库塔,均建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其中,六所字库塔“塔高培六秀,字贵值千金”、茨达字库塔“唯有读书高”的刻字,彰显对文字、知识的敬畏。仓圣宫字库塔建于纪念造字始祖仓颉的仓圣宫前,时至今日仍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祈求学业有成。

image.png

▲四川德昌仓圣宫字库塔。(图片来源:德昌文旅微信公众号)

       文字,是文脉传承、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对文字的信仰与敬畏,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一座座字库塔,正是对这一文化基因的生动诠释。

       敬惜字纸,敬的是文字中凝结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曾几何时,字库塔中升腾的烟火,承载人们对文字、文化的尊重与崇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今,字库塔内虽不再烟火袅袅,但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依旧扎根中华儿女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博物馆叙事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5SZL14)阶段性成果。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