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勇立潮头 团结奋进——四川省宜宾市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5-04-23

       2024年9月1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再次如约而至。来自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精英汇聚在“长江首城”——四川宜宾,又一次开启了向“新”而行的智慧碰撞与产业探索之旅。

       宜人宜宾,破浪前行,长江之头,生机勃发。

       2020年至今,宜宾每年都位列全国GDP百强城市名单,且排名逐年上升。2024年宜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5.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宜宾各族人民秉持“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的宜宾新时代城市精神,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将一批新兴产业向兴文县、珙县、筠连县、屏山县等地布局,让全市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高位推动 善作善成

       宜宾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发展理念。

       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上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定不移地按照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战略部署,锚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坚持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紧紧围绕加快构建富有宜宾特色和优势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抢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向着更好、更优、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迈进。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深耕良好营商环境。目前,宜宾已引进总投资近2600亿元的产业项目130个,布局建设动力电池产能超300GWh,初步构建起从“氢氧化锂、磷酸铁锂等上游基础原材料到正负极材料等6大组件,再到动力电池电芯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再延伸到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条。其中,屏山县聚焦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建成项目21个,总装机63.8兆瓦。建成项目全部并网运营,累计发电2259万千瓦时,实现售电收入906.21万元。同时,推动已建成运营的光伏发电项目开展“绿证”申报认证工作,累计认证太阳能发电量357.3万千瓦时。

       统筹布局科技资源,着力构建“双核引领、两区并进、多点开花”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编制《宜宾市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提升路径专题研究》。同时,通过“揭榜挂帅”深化拓展科研攻关,首批14个项目科研攻关有序推进,已申请专利19项,第二批项目也在按计划积极推进。宜宾三江新区和高新区齐头并进,正逐步成为全市科技资源的核心集聚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其中,三江新区建设的全省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期满考核排名省级示范区第一位。宜宾高新区、珙县经开区获批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同时,宜宾还积极推动宜宾—泸州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


科技创新 撬动未来

       2019年,宜宾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突破。随着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入驻,众多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短短几年,动力电池便成为宜宾继白酒之后的第二个千亿产业。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先后被四川省政府列为四川制造强省试点地标产业和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续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宜宾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宜宾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协作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成功实现从“中国酒都”到“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产业升级和跨越。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宜宾外贸增长最重要的力量。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的15%,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13亿元。

       位于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的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锂宝”),是宜宾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生态链上的一颗明珠。公司致力于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与生产,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2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72项。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宜宾锂宝实现了生产的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产品还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高端数码、动力工具等领域,是四川省体系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锂电材料工程研发创新基地。围绕动力电池、光伏配套招引落地的浙江王点科技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项目在筠连县正式竣工投产,年工业总产值预计约10亿元,年缴纳税收将不低于7500万元,带动解决就业100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乘着科技发展的东风,宜宾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纷纷落户宜宾,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累计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49家、示范机构2家。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量质齐升,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148家。科技企业快速增长,2023年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475家,同比增长11.2%。产业的更新迭代,给宜宾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实干兴业 有凤来“宜”

       向“新”而行的宜宾,得到了众多科技人才的青睐。目前,全市灵活引进市外各类高层次人才达231人,科技人员总数达1.6万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涌现。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组建了220余人的团队,其中科研人员占比78%,平均年龄29岁。创新中心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结合宜宾绿色产业发展,创新技术要素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截至目前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00余项,已获授权171项专利,孵化四川智锂、赛科检测、赛科能源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11家。

       宜宾着力释放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动能,持续深化“企业出题、校院答题”互动模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优势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着力引才留才,筑牢科技创新之基。推动校(院)企共建新能源正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12个,联合申报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领域科技项目30余项,协同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宜宾学院选派优秀人才到筠连县等地挂职,推进筠连县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今后,宜宾将进一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承“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不断推动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接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新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四川省宜宾市委统战部

责编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