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汉族变成了“其余人口”?“台独”分裂势力打的什么算盘!
发布日期:2025-05-19

       近日,台湾民进党当局进行了一场“身份清洗”运动。岛上超过96%的汉人被剥夺民族称号,成了无姓无氏的“其余人口”。

       面对漫天斥责,民进党当局急忙出来灭火。发言人李慧芝给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解释,称此举旨在“促进族群平权,并非出于政治考量”。

       这种荒唐举措背后的目的,路人皆知。近几年,台湾方面经常放出“孔子是鲁国人不是中国人”“屈原是楚国人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奇谈。

image.png

▲福建省博物馆藏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受降复原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荒诞不经的言论背后,往往暗含着“台独”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宣扬“台湾民族”论,为“台独”创造理论基础。

       “台独”分裂势力近三十年来通过嫁接西方学术理论、曲解历史文脉,散播所谓“台湾民族”论。而众多理论中,尤以“想象共同体”最具迷惑性。


(一)“想象共同体”全靠想象?

       20世纪末,吴叡人将安德森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引入台湾。与其说是引入,不如说嫁接或加料更恰如其分——通过译序和注释夹带私货,把安德森原著的"反殖民配方"调成了“政治特饮”。

       安德森认为东南亚新兴国家是用民族主义的铲子在清除殖民毒素。这种特殊的“民族主义园艺”,实质是给被殖民土地播种自主意识的反殖民工程。

image.png

▲清政府对台湾士子的优惠政策汇总 (图片来源:台湾会馆)

       但吴叡人的译本却把台湾光复认定为“新殖民统治开端”,将两岸关系转换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对立。这种学术变形术,让反殖民的理论初心彻底走样。

       这种理论嫁接的目的为何,大家不难猜想。在这种逻辑框架下,所有历史都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把郑成功收复台湾蔑称为“汉人殖民开端”,1945年台湾光复描述为“政权交替而非回归祖国”,这种理论包装术如同特洛伊木马,将政治立场的私货偷运进学术知识领域。

image.png

▲侵台日军的军用地图(图片来源:三宣堂刘永福故居)

       事实上,在安德森理论引入之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虚构“台湾民族”论,力求证明“台湾人与中国人”全然不同。

       大陆著名台湾史专家陈孔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通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等学术著述系统论证台湾社会形成脉络。他以详实史料揭示“台湾是移民社会”的根本特征,从历史演进维度驳斥了所谓“台湾民族独立于中华民族”的分离主义论调。


(二)扭曲学术,拼接臆想出来的“历史”

       “台独”学者们为了“学以致用”,把安德森的理论做了多重改造。

       第一种方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先扣上“殖民”的帽子。安德森研究的东南亚国家过去都是完整主权国家,但台湾从未如此。

image.png

▲连横著《台湾通史》。连横(1878—1936)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

       事实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代,台湾同胞的抗争史始终以回归祖国为核心。无论是武装起义还是文化抗争,中华民族认同始终是凝聚抵抗力量的大纛。

       台湾在“反皇民化”运动、雾社起义等历史节点中,“誓不臣倭”的民族气节鼓舞着中华儿女。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0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image.png

▲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内容阐述发生于1930年台湾南投同胞反抗日寇统治的“雾社事件”。(图片来源:凤凰网)

       “台独”分裂势力表面上反对日本殖民,却把台湾同胞为回归祖国付出的鲜血和热忱概括成“台湾意识”的萌芽。今天两岸分治现状本源于内战遗留问题,但被扭曲成“失去殖民母国的殖民统治”。至于建立战后国际秩序法理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独”学者或视而不见,或缄默不言。

       安德森强调印刷品语言是民族想象的基础,“台独”分裂势力便以此为据,将闽南语、客家话等源自大陆的汉语地方方言改名为"台湾语言",刻意模糊其与中原官话共享的文化基因图谱。民进党当局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将方言设为“国语”,制造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立,把千年演化而来的语言有机体切割的支离破碎。

       安德森揭示民族想象依赖连续的历史记忆,而台湾的历史教科书编纂恰似一场记忆手术:将中国历史整体性拆解为“东亚史”的零散部件,使郑成功复台变成“外来殖民序章”,明清治理化作“外来压迫”,更刻意隐去《马关条约》割台之痛。

image.png

▲台南孔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辅臣陈永华在台湾大力倡导儒学,1666年在台南建起台湾最早的孔庙,是台湾首个儒学教育机构,被称为“全台首学”。(图片来源:台湾会馆)

       这种记忆手术是系统性挖掉台湾历史中中华文明的根系,却在旁边种下“外来殖民”的种子,最终结出“去中国化”的恶果。


(三)幻想与现实,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分裂势力刻意操弄下,“台独”理论如同知识伪钞,在学术印刷机的轰鸣中被系统性仿造。

       在教育文化体系,民进党通过修改课纲系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课纲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删除《开罗宣言》相关内容;历史课本中“中华民族”出现频次骤降。

       与中国有关的文化符号当然也令“台独”分裂势力如芒在背,从拆除孙中山铜像到推行“去蒋化”运动,他们以“去殖民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这种对文化脐带的粗暴切割,是斩断千年文明根系的文化自残,让所谓“自由”变成了精神原乡的流亡。

image.png

▲清代台湾书院林立,意味着儒学与科举的兴盛。(图片来源:《台湾的书院与科举》

       在国际法框架下,民进党当局鼓吹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存在双重悖论:其一边片面地利用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炮制“自决权”假说,一边刻意无视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法律效力。

       这种理论出现了自我矛盾——当它否定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身份时,其寻求国际承认的合法性当然成了空中楼阁。

       面对《开罗宣言》和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所谓“未定论”不过是悬浮于国际共识之外的虚幻妄想。

       安德森的理论核心是批判殖民主义,但岛内“台独”学者却故意忽略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这种选择性的解读导致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亲日观念,把日本的侵略行径说成是“文明传播”,甚至还出现了为法西斯军国主义翻案的思潮。

       这种现象反映出“台独”论述的虚伪:表面上批判殖民主义,实际上却从不正视日本侵略台湾的历史,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分离“独立”的目的。

image.png

▲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图片来源:中国网推荐)

       台湾社会的民族认同深植于五千年文明土壤。遍布街巷的红砖厝建筑群,传承千年的妈祖民间信仰,鲜活使用的闽南方言体系,都是中华文化与宝岛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这些文化印记是两岸同胞同源的文明家谱。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论述,即便用再精巧的理论外衣包装,也永远改变不了文化基因里镌刻的中华印记。

       海峡两岸自古是一家,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逆!

       (作者:汪小平,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