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吊脚楼依山就势,木鼓楼巍然耸立,侗族大歌回响山谷,稻鱼共生绘就美丽画卷……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肇兴侗寨,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着完整的人文样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范本,这里儒家耕读传统与侗族“款约”习俗深度交融,汉、侗、苗、瑶等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如今,通过文旅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侗寨的芦笙调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乐章。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视觉中国供图
文化互鉴 交融共生
在肇兴侗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既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呈现。鼓楼既保留古代百越族群“巢居”特点,又在飞檐翘角、榫卯结构上体现出中原地区亭台楼阁式木构建筑的明显特征;龙纹雕饰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权威象征,凤纹装饰延续古越“羽人”信仰;风雨桥上的鱼形装饰既保留侗族生殖崇拜,又与汉族“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相映成趣。鼓楼内部火塘延续侗族议事传统,桥廊彩绘中大量采用中华传统经典故事,使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以视觉艺术形式浸润到日常生活中……侗寨建筑群完美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侗款,即侗族“款约”制度,是侗族传统的社区自治和社会治理制度,堪称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自宋代起,侗款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治理体系,如款首选举制与汉族乡绅自治形成呼应,鼓楼议事制度则兼容部落民主与汉族协商传统。南宋文人洪迈在《容斋随笔·渠阳蛮俗》中谈到“(靖州渠阳居民)借牛彩于邻洞者,谓之拽门款”,即通过盟誓和盟约,联合几个小款形成中款或者大款。明清时期,在黔湘桂交界地带,侗族与苗族、汉族等通过“合款”形成联盟,这种联防体系既延续地域纽带特征,又融入中原保甲联防机制。传统款约以“饮血盟誓”强化神圣性,而清代碑刻款约采用汉字书写并吸收“禁盗”“息讼”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术语,实现了从“石头文本”向“碑刻法典”的跃升。侗款还通过“六面威规”“六面阳规”“六面阴规”等款约规范社会秩序,其中“集体至上”“尊老敬贤”“宽容和谐”等原则与儒家“仁礼”“以和为贵”“民本思想”等高度契合,体现了侗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与儒家伦理思想的融合。
文化互鉴在侗族大歌中更显深刻。《孔子之歌》将儒家圣人纳入侗族叙事体系,用多声部复调演绎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响,体现了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2024年“村歌嘹亮”主题活动中,《乡村振兴》《党的政策好》等侗歌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幸福心声,实现民族艺术与主流叙事的共鸣。
文旅融合 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这些年来,肇兴侗寨坚持“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打造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俗文化集群,创意开发侗绣、蜡染等非遗体验产品,累计带动2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这座千年古寨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侗年等民族节日通过仪式重构、饮食共享,成为各民族文化互鉴的活性载体。历史上,以传统“萨岁”崇拜为核心,侗族在丧祭仪式中融入佛教“轮回”观念和道教符箓仪式,形成“佛道两参”的信仰体系;侗年“祭萨大典”既沿袭女性始祖神祭祀传统,又通过祭文书写、仪仗规制等,实现民族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礼制的深度融合。如今,以“大歌颂盛世 天下侗家年”为主题的侗年联欢晚会,借力歌舞、巡游、祭萨大典等活动,构建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互动空间,既展示侗族文化特质,又融入了多彩的中华文化。
肇兴侗寨以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跨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在艺术展演维度,侗族芦笙舞与苗族踩堂舞共有环形队列结构,侗族铜鼓打击乐与壮族铜鼓文化深入交流切磋,侗戏借鉴汉族傩戏面具和湘剧唱腔,开创“用侗语演绎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表演形式。在文体融合层面,侗族大歌与“村超”赛事联动,侗族芦笙队为苗族银饰走秀注入音律美学,各民族游客共建“啦啦队”展现互动新形态。节庆场域中,侗年联欢晚会通过原生文化展演与跨地域文化元素有机拼贴,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比如,侗族大歌与佛山醒狮同台,非遗巡游中苗银华服与侗绣霓裳交相辉映;民族团结大巡游中,侗族群众与游客身着盛装共同庆祝;千人长桌宴中,牛瘪火锅与凤柚茶点并置,酸汤鱼与广式点心同席。各族游客在丢卣卣(小竹篓)、抹花脸等民俗互动中感知文化共性,通过打糍粑、酿米酒等生产性实践建立情感联结。
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彰显文化共生智慧。非遗传承人陆勇妹创建非遗工坊,以侗族靛染技艺为基础,创新开发兼具侗族铜鼓纹与汉族云雷纹的国潮文创,让传统技艺绽放新光彩。肇兴侗寨打造“主客共享”文旅生态,游客通过入住侗家民宿深度体验侗布织造,青年匠人借助短视频平台让侗族文化破圈传播。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6万元,实现了文化认同与价值创造双飞跃。
肇兴侗寨夜景一瞥 视觉中国供图
互鉴融通 生生不息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交融共生的产物,各民族只有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肇兴侗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借鉴。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提炼侗族“杉山溪田”传统生态智慧,联合周边村寨制定水资源管理公约,将其转化为现代治理规范,使“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理念具象化为生态保护实践;通过生态博物馆系统展示各民族共享的农耕文明遗产,将侗族大歌“行歌坐夜”等民俗重构为节庆展演,组织跨村寨文化节庆与非遗工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使青少年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课程建设,语文课将侗族风雨桥与赵州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各民族的建筑智慧;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侗族神话改写练习,既落实课程标准,又传承历史文化;在侗语课堂嵌入《三字经》《弟子规》诵读,让孩子们在韵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体化实践场域。将鼓楼议事、花桥对歌等日常场景转化为“行走的课堂”,通过拦门酒对歌、侗布书签制作等体验活动,使各族群众在亲身参与中体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在侗族大歌展演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等方式,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肇兴侗寨的文化实践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通过文化互鉴、文旅融合、价值创造,既保护特色建筑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推动其创新发展,肇兴侗寨的千年古韵、民族特色正在绽放出夺目的时代新彩。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程春华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金向德 魏来(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