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的“四般闲事”,又叫“生活四艺”,即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面。
宋人的雅致生活对精美绝伦的瓷器有着大量需求,在客观上促进了宋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宋代制瓷业打破了自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四川广元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丰富,善于博采众长,并由此形成独特风貌。
藏于四川博物院的广元窑黑釉兔毫盏,1983年发现于四川德阳市景福公社。这件兔毫盏釉色均匀,高6.4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4厘米,灰褐瓷胎,微弧腹下收至底,平底无釉,其余通体施以黑釉,釉汁肥厚,盏近底部有聚釉痕,口沿一周为酱黄色。
宋代广元窑黑釉兔毫盏
所谓兔毫盏,因盏上的条纹形似兔子身上的皮毛而得名。其形成与建盏胎中的含铁量较多有关,胎中的部分铁质在高温环境下熔入釉中,冷却时就会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呈现出“兔毫”特有的斑纹,有金色、银色和黄色之分。
作为烧造技艺极高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广元窑黑釉兔毫盏的烧造与宋人“生活四艺”密不可分。宋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宋人点茶,尤其讲究浮在茶汤上的乳花,用深色茶盏盛放茶羹,更能映衬出洁白乳沫,因此黑釉茶器成为一时之贵。它的烧造与发展,还与广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四川兴旺的茶业有着密切联系。
广元,古称利州,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美誉,是连接巴蜀和中原地区的中心要道。同时,广元也是三国历史文化核心走廊,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而且,当地物质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广元窑的发展以及瓷器的流光溢彩创造了先天优势。南宋时期,各地大量人口涌进巴蜀地区。随着人口迁徙流动带来的南北方制瓷工艺与本土烧造工艺相融合,在广元窑黑釉瓷生产上得到集中体现。此外,广元所处的利州路虽然是四川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但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变成了商贩频繁往来之地,从而推动了瓷器的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
四川是宋代主要的产茶区,北宋时期的产茶量约占全国茶叶总量的56%,南宋时约为62%,仅成都府、利州二路就占54%。宋代的大街小巷,茶肆、茶坊林立,饮茶活动成为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带动了茶业生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宋代瓷器业的繁荣。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黑瓷茶盏的产量急剧增加,尤以广元窑黑釉瓷盏最为典型。
作为陶瓷烧造工艺与本土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广元窑黑釉兔毫盏不仅反映了宋人点茶、斗茶、饮茶的闲情逸致,也见证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孙艺 刘舜尧
作者孙艺为四川博物院文博馆员,刘舜尧为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
责编:金向德 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