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持续深化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山东省第24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
谋篇布局 打造筑基“强引擎”
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连续4年在全省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将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纳入其中,安排部署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细化目标任务,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筑基”工程稳步推进。2024年,将“十大行动”列入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实施“筑基”工程引领、中华文化浸润等行动内容,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工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兼职委员单位制度作用,加强宣传、统战、民族、教育、共青团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推动建立完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形成部门和学校协作联动、分步推进、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起推动“筑基”工程的强大合力。
深化宣传带动。连续24年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将“民族团结第一课”列入活动重点内容。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学期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突出主线 巩固筑基“主阵地”
融入教学研究。针对在岗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辅导,引导其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找准教学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各学科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鼓励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程,并开展各类展示和宣讲活动,有效提升学科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融入课堂实践。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团日队日、主题团课、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大中队会,同时融入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技艺传承活动,以沉浸式教育体验的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族青少年心中,将学校打造成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融入教材推广使用。各级有关部门、各高校把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概论》“金教材”作用。组织创作与《概论》教材相关的宣传教育资源,利用动漫视频、历史故事、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和育人实效。省民族宗教委、省教育厅联合启动“《概论》开讲了”活动,3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听讲,各市县民族工作干部、有关高校相关学科师生共5.5万余人通过视频直播参加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概论》教材的推广与应用。
融入主题实践活动。重点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广泛征集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创作品,让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创新载体 丰富筑基“大课堂”
坚持创建赋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依托博物馆、党史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精心打造5处国家级、30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18处省级、157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注重实践体悟,按照增进共同性、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构建融合融通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突出优势,依托基地和示范单位等开展调研观摩活动,让“筑基”工程见行见效。
坚持品牌赋能。坚持典型引领,实现品牌赋能。枣庄市推出全学段纵向衔接、全学科横向贯通、全领域协同联动的“三全”育人模式;日照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协同联动“四位一体”育人新格局;济南市联合山东大学共同组织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合研训活动;等等。各地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引导各族青少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坚持平台赋能。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搭建起各族青少年沟通交流的广阔平台。重点面向山东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建立健全城市、学校、家庭等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机制。以不同学段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组织两地、多地开展青少年手拉手融情夏(冬)令营等活动90余次,参与学生达1.6万余人次,不断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广泛交往中增进情谊、在全面交流中共同成长、在深度交融中凝聚共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金向德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