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西域建筑,原来深藏中原风
发布日期:2025-07-28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千年古丝路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重焕生机,掀开了尘封的文明画卷。这条古道上,不同文明的交融盛景引发学界热议。西域地区尤为瞩目,佛教石窟、佛寺、佛塔与清真寺、麻扎在此汇聚,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建筑中处处跃动着中原文化的基因。

image.png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图片来源:新华网)

       古代西域,既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部分,也是多元文明交融的沃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脉络中,中原建筑文化如何滋养西域,又历经了怎样的传承与革新?让我们踏入西域建筑的时空长廊,探寻其“向东看”的文化轨迹,解码文明交融的动人篇章。


(一) 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西域建筑

       生土是古代西域主要的建筑材料,早在史前时期,西域就已出现生土建筑技术。汉代以后,中原的夯土技术传入,生土建筑工艺更成熟,这种结构延续至清代乃至现代。

       西域建筑依绿洲而建,遵循自然适配原则。汉代交河故城依台地而建,借天然河流形成三面环水的防御格局,台地高差划分官署、寺院与民居,体现等级秩序;高昌故城三重城郭,中轴对称,内城核心区由佛寺与周边民居、商肆构成;世俗聚居区则对高台宫城呈向心式分布,与中原都市布局遥相呼应。

image.png

▲交河故城(图片来源:丝绸之路申遗文本)

image.png

▲交河故城塔林(图片来源:新疆地面佛寺佛塔专项调查报告)

       木构技术在西域经历从功能性承重到结构性+装饰性的改良,形成具有中原基因和西域特色的体系。

       汉代中原匠人带来榫卯结构和梁柱体系;唐代中原的斗拱技术也传入西域。屋顶与梁柱也经历地域化改造:干旱少雨的气候促成西域建筑呈现“密梁平顶”的结构特征;唐代西域佛寺屋顶则受中原“举折”技术的影响。

       中原“礼制性装饰”与西域“生活性装饰”的结合,推动了西域建筑形成“功能性优先、装饰性附丽”的特性。

image.png

▲库车市民居的木梁雕花,此类建筑属于典型的“密梁平顶”(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古建筑》,科学出版社,2011年。)


(二) 佛教率先改变了西域地域建筑 

       西域石窟寺建筑最能体现其功能性,学者们认为石窟寺布局与佛教宇宙观有关。

       古代开凿石窟并非随意,而是有计划地选择山体。新疆地区石窟多傍水而建,体现了干旱地区“因水成寺”的选址智慧,与中原风水理念相契合。

image.png

▲克孜尔千佛洞外景(图片来源:《石窟寺专项调查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龟兹大部分佛教建筑修建在却勒塔格山(意为荒山),这些石窟都采用“围山凿窟”的原则来规划营造。

       新疆石窟寺和地面佛寺、佛塔连为一体修建,也是我国佛教建筑的原始形态。新疆现存石窟寺58处,地面佛寺和佛塔遗址101处。初步统计,在塔里木盆地南线的和田至楼兰一带,共有17处大型佛塔。除热瓦克佛塔以外,其他佛堂都是在同古代城市内与地面佛寺一起兴建的。

       除了功能性的空间布局外,西域佛教建筑自身的形制特征也别具一格。

       西域石窟寺以“中心柱窟”为典型,中央设方形柱体象征佛塔,周围有回廊供绕行礼拜。部分洞窟前有木构建筑,形成复合体。利用砂岩山体凿筑,内壁抹草泥并绘制壁画,展现工匠的创造性。

image.png

▲ 库木吐喇五连洞中心柱窟(图片来源:《丝绸之路申遗文本》)

       “回”字形地面佛寺院落,中央设佛塔或佛殿,外围有回廊,形成内向型的神圣空间。回廊内壁绘制壁画,中央区域为核心礼拜区,体现早期佛寺布局特征。部分佛寺与民居共处同一台地,反映宗教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共生关系。

       喀什莫尔寺、交河故城大寺院与中心佛塔等以“前塔后寺”格局营建。佛塔位于寺院前方或中心,形成视觉与仪式轴线,符合佛教“绕塔礼拜”的仪轨需求。

       交河大寺院、苏巴什东佛寺、高昌故城佛塔群均建于台地高处,体现“高台为贵”的中原等级观念,强化宗教空间的神圣性。

image.png

▲苏巴什佛寺遗址(图片来源:《丝绸之路申遗文本》)

       唐朝的繁荣和开放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中原工匠参与西域佛教建筑,又一次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西传。

       库木吐喇千佛洞是佛教西传的代表,其中第16窟的经变画呈现的是中原建筑和人物。库木吐喇中原风壁画集中在多个窟中,碳-14测定显示其年代为唐天宝年间。第66窟隧道中有“建中”纪年题刻,表明其与敦煌壁画相似,受汉传佛教影响。阿艾石窟可能是唐代士卒修建的礼佛殿堂,壁画受汉传佛教影响。

       高昌地区是西域佛教存续时间最长的区域,唐宋时期汉传佛教对其影响显著。吐峪沟窟等壁画中可见河西走廊佛教影响的题材。柏孜克里克、吐峪沟等壁画中绘有中原建筑,出土文物显示受唐代建筑技术影响。

image.png

▲高昌故城大佛寺(拱券技术)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image.png

▲高昌故城东南小佛寺(叠涩技术)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于阗地区与中原交流密切,出土文献显示中原僧人参与造寺活动。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出土的中原男供养人像,以及《于阗国授记》中提及的中原军吏共建佛寺,证明中原汉传佛教对于阗地域文化有很深的影响。

image.png

▲库木吐喇千佛洞五连洞(图片来源:《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报告》)


(三) 中原与西域合璧式的灿烂文化

       9世纪末,西域宗教格局与建筑功能转变,但佛教建筑的地域文化基因得以传承。通过空间布局改造、技术沿用、装饰符号转译,形成“旧基新构”的文化延续。

       佛教“回”字形佛寺的平面布局、建筑手法和材料,也影响了西域早期的清真寺。从石窟寺到清真寺,从佛塔到麻扎,建筑形制的演变并非断裂式替代,而是通过空间布局的适应性改造、技术体系的跨宗教沿用、装饰艺术的符号转译,形成“旧基新构”的文化延续。

image.png

▲莫尔寺遗址-回字形佛寺前塔后寺格局(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佛教建筑的“前塔后寺”、“回”字形院落等空间范式,向清真寺“礼拜殿—宣礼塔”组合、麻扎“纪念穹顶—围合庭院”布局转化。夯土筑墙、木骨泥墙、叠涩拱券等中原与西域合璧的建造技术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佛教艺术中的莲花、忍冬、几何纹等纹饰母题,以抽象化、几何化的形式融入清真寺建筑装饰体系,成为中华纹饰文化标识。

image.png

▲尼雅遗址N5回字形佛寺(图片来源:丝绸之路申遗文本)

       新疆麻扎明显有萨满教敖包的形制和特征。麻扎崇拜也是在传承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文化而形成。而麻扎建筑就是将佛塔建筑(窣堵波)的实心拱顶改造为空心拱顶。

image.png

▲西域佛塔的演变(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新疆清真寺麻扎建筑发展分为传入、传播发展和中国化等阶段。清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往来密切,清真寺麻扎建筑吸收中原风格,形成中原式清真寺建筑。部分建筑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体现各民族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可。

       乌鲁木齐、伊宁、哈密、霍城等地陕西大寺、伊宁县速檀歪思汗麻扎、伊宁市解放南路清真寺宣礼塔、哈密回王墓(麻扎)九世回王墓等建筑带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细致精巧。

image.png

▲伊宁市解放南路清真寺宣礼塔(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image.png

▲伊宁县速檀歪思汗麻扎(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西域建筑文化在宗教更迭中完成适应性转化,形成“纹样有别而谱系相连、技艺相承而功能更新”的独特路径。

       纹饰体系的多元起源与融合具有传承性,西域建筑纹饰在丝绸之路推动下,吸收东西方纹饰元素,并渐趋发展、丰富。雕刻艺术的功能性转化具有包容性,藻井、雕刻、斗拱、佛龛等雕刻艺术在西域建筑中传承,实现功能转变,体现中原文化主导下的西域特征。

image.png

▲西域建筑纹饰的延续(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西域地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中华文化框架下多元宗教建筑“中国化”的历史产物,其核心特征均源自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

image.png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西域城(图片来源: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五期,1951年。)

       这种文化交融并非单向输入,而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双向建构。西域地域建筑的每一处形制特征、每一项技术传承、每一种装饰符号,均深深植根于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互动,是各民族在建筑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这种“中国化”进程不仅塑造了西域建筑的独特风貌,更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注:本研究国家民委《西域佛教建筑对新疆清真寺麻扎建筑形制影响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

       课题主持人:乌布里·买买提艾力,建筑学博士,(新疆文物局)。

       项目组成员:

       董云财(新疆文物考古所副研究馆员)。

       肉克亚古丽·马合木提(新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谢文博(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馆员)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