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影话共同体 团结聚人心——2025北京民族电影展圆桌对话
发布日期:2025-08-11

       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中国民族电影作为其中的瑰丽篇章,更是以光影铭刻文明基因、赓续文化血脉,在银幕上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以“影话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北京民族电影展,延续了“多元荟萃、光影共聚”的文化使命,通过光影艺术创新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生动演绎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近日,本刊邀请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总监、北京民族电影展发起人牛颂,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主任高欣以及本届影展优秀影片《爱在大凉山》导演姜运民、《阿克达拉》导演张忠、《阿爸的刀》编剧尹国才等主创人员进行圆桌对话,探讨中国民族电影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image.png

2025北京民族电影展展示影片海报


       记者:《阿诗玛》的山歌穿越云雾,《五朵金花》的蝴蝶泉映照笑靥,《冰山上的来客》浪漫情怀与英雄主义交相辉映……一部部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书写的集体记忆。请您结合北京民族电影展中的“民族电影”,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内容和叙事特点。

       牛颂:北京民族电影展的“民族电影”,广义上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这个电影活动自创办以来,一直是展映民族题材电影的平台,同时重视展映如《建国大业》《国歌》等表现中华民族重大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也有像《衍香》《爱在廊桥》等反映特定文化地理区生活的影片,还有戏曲电影《敦煌儿女》《谯国夫人》以及纪录片《一江清水向东流》等彰显中华文明传承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拍摄民族题材电影1200多部,在我国电影题材规划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1950年上映的《内蒙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首部民族题材电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参与影片的修改。无疑,该片为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奠定了共同体叙事的基本策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在1949年至1966年的创作高潮中,以《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刘三姐》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电影,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这些作品以文学、戏剧、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叠加的视听语言,热情歌颂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鲜明主题,集中展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追求解放与进步、歌颂真挚情感和幸福生活,以及爱国主义和英雄品格分外张扬的情感底蕴和艺术气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国民族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反映边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作品,从《傲蕾·一兰》到《红河谷》再到《龙之战》,虽然拍摄时间相隔十几年、几十年,但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家和作品中代代相传。再比如,从早期的《天山的红花》《芦笙恋歌》《景颇姑娘》,到近年的《十八洞村》《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情润天山》《阿尔斯楞》,中国民族电影始终朝着开放交融、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等叙事方向积极探索。

       新时代呼唤新的美学形态,中国民族电影以新视角、新语言、新技术,表现新人物、新生活、新风貌,讴歌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伟大人民的团结奋斗、伟大中国的精彩故事,融入时代精神,彰显时代主题,起到了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效果。

       总之,中国民族电影是每一颗石榴籽的闪光汇聚而成的光影画卷,生动演绎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鲜活故事,为融通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当前,北京民族电影展已成为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特色品牌、北京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请您结合影展发展历程分享一下工作经验和心得。

       牛颂:承办重大主题活动,建立特色民族工作品牌,激发群众主体性、参与性,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影响力、感染力,是做好首都这座超大城市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措施。

       北京民族电影展创办于2010年,后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合作,成为其特色活动并同步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从“展现团结进步,映像多彩中华”到“同心共筑,光影同行”,北京民族电影展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美美与共”高度契合。北京国际电影节活动期间,在“北京展映”单元推荐新片与观众见面、组织作品研讨会、在“电影市场”开设大型特装展位、接受国内外电影人访谈等,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创办以来,北京民族电影展牢牢把握使命任务,集结电影人,精选好作品,汇集电影研究和文艺批评力量,放映了500余部民族电影。各族群众通过参加观影娱乐和社会宣传推广活动,在光影中走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北京民族电影展历来重视电影塑造社会意识的作用。在多年实践中,有两点经验尤为宝贵:其一,在重大纪念意义的年份举办回顾展,发挥民族电影独特的编年史作用,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部民族电影回顾展、庆祝建党百年百部民族电影回顾展等。其二,集中展映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在电影节活动之外,结合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石榴花开美京城”等品牌活动开展公益展映。


       记者:今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京又是中国电影诞生地,本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可谓意义非凡。请问本届电影节上有哪些特色亮点活动。

       高欣:今年是电影史上的重要时刻,本届电影节特别设置了致敬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环节。本届电影展通过启动仪式、民族电影会客厅、民族电影线上展映等主题活动,搭建起展示全国民族电影成果的交流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本届影展共有20部影片入围参展,影片内容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民族工作热点题材,歌颂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此外,本届影展依托中国电影博物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搭载“京和一家亲”光明公益行活动,以主题展览、电影展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本届影展的两大重点活动提升了民族电影的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首次举办了“民族电影会客厅”活动,邀请长期参与民族电影研究、评论的专家学者和民族电影创作者进行分享与探讨,为提升作品艺术性、文学性提供专业建议,助力民族电影高质量发展。同时,首次创作了沉浸式民族电影情景剧《中华儿女 同心筑梦》,生动展现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家园、携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拓展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新时代文艺创作新范式,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鲜活样本。


       记者:请结合本次影展“影话共同体”主题,谈谈中国民族电影应如何彰显共同体叙事,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姜运民:影片《爱在大凉山》以广东省佛山市对口帮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题,讲述了对口帮扶干部与凉山各族群众并肩奋斗,破除发展桎梏、共赴美好新生活的感人故事。作为创作者,我们的镜头不仅对准国家政策落地,更聚焦基层工作者24小时在线的工作常态、磨破鞋底的走访记录、与各族群众结下的“彝海情深”,用生动细节、鲜活人物勾勒出一幅“国家战略引领、地方协同联动、人民齐心奋斗”的壮美画卷。

image.png

2025北京民族电影展展示影片海报

       张忠:影片《阿克达拉》讲述了两代援疆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援疆干部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影片从发生在新疆各族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中汲取素材,辗转新疆阿克苏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拍摄,通过真实人物故事、地域场景,使观众直观感知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援疆干部的倾情奉献。

       尹国才:电影《阿爸的刀》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通过藏刀这一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讲述了一个家庭代际冲突故事,以唤起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影片将西藏的雪山、草原等壮丽景色与人物形象刻画紧密结合,营造出宏大且细腻的视觉效果,展现了西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平衡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记者:中国民族电影独特的创作视角与创新表达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但在电影产业化、类型化发展背景下,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您认为中国民族电影该如何进一步实现新突破?

       牛颂:近几年备受市场青睐的类型电影,倾向于将当代普通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故事背景,在制作上重视成本控制,出现了从重场面到重故事、从重明星到重角色、从重奇观到重现实的方向转换。再看近些年北京民族电影展入围影片,面对市场票房、艺术魅力与传播广度的多重考验,电影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寻求突破。

       电影自带强大的感召力,通过线下放映和网络传播成为文旅推介的最佳文化载体。民族电影具有“电影IP+文旅融合”的发展优势,即依托电影创意理念孵化专属文旅IP,同步推出文旅核心体验空间,或电影实境体验空间等。当前,在5G+8K技术赋能下,民族电影正通过数字修复、沉浸式展演、文创衍生等创新形态实现价值再生,例如《阿诗玛》《刘三姐》等影片,如今仍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当下,民族电影正展现出多维度的价值延伸空间。从银幕艺术到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商业消费跨界联动,这种“电影+”的产业生态构建,正在重塑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衡量一部电影的价值不应仅仅只看票房,优质民族电影IP所具备的“长尾效应”——其文化传承价值与产业增值潜力,往往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更大效应。兼具文化自觉与市场智慧的创新发展路径,正是民族电影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中国民族电影的“再青春”,值得期待!


       记者:感谢诸位富有洞见的精彩分享,为解码中国民族电影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多维视角。作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光影艺术,中国民族电影以共同体叙事艺术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族电影必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奉献更多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银幕影像佳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本刊记者 张伟 魏来(见习)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