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丝路遗珍——专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肖小勇
发布日期:2025-08-08

       新疆喀什是我国西出中亚、南亚的门户,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点。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东北约33公里,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包含佛塔、佛殿、僧舍、禅房等62个房间,分布范围近2万平方米,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开展了6次发掘,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实证了新疆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肖小勇,解读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与互动的深刻内涵。


       记者:肖教授好!祝贺您主持考古发掘的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请您介绍一下莫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

       肖小勇: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始于2019年,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新疆重大项目。至2024年,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全景式发掘,较完整地清理出寺院建筑群基址,还对佛塔的塔基进行了清理和解剖,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共计出土2万余件文物标本,对不同建筑的形制结构、寺院的平面布局和演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比较完整地揭开了遗址面貌。

       莫尔寺作为一座大型土建筑地面佛寺遗址,始建于公元1世纪,废弃于9世纪末10世纪初,前后延续近千年,见证了佛教从初传中国到唐朝末年,大型地面佛寺的形制布局发展演变过程。

       从学术意义上讲,莫尔寺遗址考古工作填补了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相关领域空白,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成为正本清源、凝聚人心,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记者:莫尔寺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位置最西、年代最早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实证了新疆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肖小勇:莫尔寺遗址是“位置最西、年代最早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这句话内涵丰富。从使用年限上讲,它是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型佛寺,前后使用约900年。从寺院形态上看,与新疆保存众多的石窟寺遗址不同,它属于地面佛寺遗址。从建筑材料来说,它非砖石建筑材料,而是属于生土建筑,即主体用土坯建造。从地理位置上看,该遗址位于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地处中国最西部地区。

       学术界普遍认为,佛教于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我国,而莫尔寺遗址首次为此提供了考古实物证据。

       莫尔寺遗址的僧舍、佛塔、佛殿等建筑的形制结构,寺院布局及其发展演变,还有出土的佛教造像、铜钱等文物,体现了佛教本土化即中国化的过程。

       遗址中出土一件六趾木足,依照《隋书》中疏勒王“手足皆六指”的记载,再根据寺院遗址的规模、等级,推断莫尔寺遗址在4世纪至6世纪为疏勒王室寺院的性质。

       到了唐代,疏勒属于唐王朝的安西四镇之一。据唐代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疏勒亦有汉大云寺,有一汉僧住持”,武则天曾令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都有兴建。遗址的晚期遗存时间约在7至10世纪初,主要新修造了具中原地区建筑布局特征的佛殿,结合出土的遗物和文献记载,推断可能是武周时期(公元690—705年)在疏勒修建的“大云寺”,如果该推断成立,那么它就是国家大寺,是一座高等级汉化官寺。

       莫尔寺遗址的发现,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西域有效治理和宗教管理的有力见证,也实证了佛教从公元1世纪至10世纪在疏勒甚至新疆的流行。而在佛教传入前,这里就存在原始宗教和祆教,后来又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相继传入,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进一步揭示出新疆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之地的史实,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


       记者:莫尔寺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处,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该遗址有哪些考古发掘遗物能够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特性?

       肖小勇:莫尔寺遗址位于我国最西部地区,是距古犍陀罗地区最近的大型地面佛寺,可谓佛教东传我国第一站。据考古发现,莫尔寺在延续近千年历程中,其建筑布局不断演进,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公元1至3世纪为第一阶段。主要为带有印度、中亚风格的覆钵式塔及仅见于本地的独栋多室僧房,此阶段寺院布局以覆钵式塔为礼拜中心,周围散点式分布僧舍。

       4世纪以后至废弃为第二阶段。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新增方形大塔和带回廊的佛殿,寺院礼拜中心逐渐演变为“塔殿并重”。至7世纪以后,新修讲经堂和大佛殿,带主殿的多间式大佛殿成为礼拜中心,应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另外,在莫尔寺出土的约200枚钱币,均为圆形方孔铜钱,包括剪轮五铢、开元通宝。而圆形方孔铜钱,本身又是中原王朝文化的符号象征。

       尤为重要的是,在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泥瓦,为佛殿原有的坡屋顶形制提供了线索,有力证明莫尔寺的建筑样式受到中原营造技法影响。发掘出土的大佛像面容圆润,极具中原造像的雍容气度,反映出中原佛教艺术对其辐射影响。

       莫尔寺遗址向世人清晰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时空轨迹,这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生动诠释,还体现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记者:边疆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成果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您认为这次新疆考古成果对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推进文化润疆有何重要意义?

       肖小勇:莫尔寺遗址是新疆喀什绿洲目前所发现最大的地面佛寺遗址,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其早期建筑既有南亚、中亚佛教建筑传统,也有当地特色;到了中晚期,中原文化影响愈发明显,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实证,对当前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考古新发现,从侧面见证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依存、互鉴融通、追求统一的中华文化基因,为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了鲜活素材。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莫尔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24-2035)》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在着力推动莫尔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发挥该遗址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建成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世界级坐标。

       边疆考古不仅关注地域上的边疆,更关注历史上的边疆,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考古学材料和考古学方法来揭示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于推进文化润疆、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本刊记者 魏来(见习)

责编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