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证——太原出土虞弘墓石椁小记
发布日期:2025-09-28

      1999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一位村民拿铁锹修理被大雨冲毁的墙基路面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汉白玉石椁墓,这就是震惊中外考古界的隋代虞弘墓。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将这次发现称为“学界的一次地震”,其随即入选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虞弘墓石椁正面局部.jpg

弘墓石椁上的浮雕

      虞弘墓出土文物中,尤以一座完整的汉白玉石椁最为珍贵。这套石椁整体为仿木构三开间的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椁顶、椁身、底座三部分数十块构件组成,整座石椁通高2.36米,椁身正面长2.47米、侧面宽1.36米。

      石椁四周遍刻54幅相对独立的彩绘浮雕图案,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出行等,在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北朝时期丝织品上也有类似图案。

      此外,石椁浮雕图案中的所有人物都是高鼻深目,服饰、器皿、乐器、舞蹈、花草树木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异域文化风情。研究认为,这些画面反映了古代粟特、波斯、突厥等中西亚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中,在石椁正面雕刻着一幅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图案,描绘的是男女主人在帐中欢宴、欣赏歌舞的场面。男主人梳着浓密的波浪形长发,头戴波斯式王冠,与华贵的女主人共同饮酒,身旁各站着两名侍者。在他们的前方,一支6人乐队正在表演。乐队环绕之下,一名男性舞者脚踏圆形小地毯飞快旋转,衣带飘飞,正表演粟特民族特有的胡腾舞。而画面下方则是一幅紧张刺激的人狮搏斗图:雄狮扑向武士,张开血盆大口,武士身体前倾,右手握剑使尽全力将长剑插入雄狮腹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欢快的宴饮图形成鲜明反差。浮雕中的人物形象,胡人特征明显,而石椁又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制,印证着这一时期胡汉文化互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日渐加深的史实。

      墓志记载,墓主人姓虞名弘,西域人。考古工作者在石椁内外发现了虞弘夫妇的尸骨,后来经过体质人类学检测分析,两具尸骨都具有胡人血统。

      虞弘最初任柔然国高官,曾出使波斯等国,后来受命出使北齐时被留任为官,在北齐、北周、隋三代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北周时期曾经担任“检校萨保府”,职掌来华外国人事务。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59岁的虞弘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逝世。

      虞弘墓的出土,打开了一幅古代晋阳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盛世图景。自东汉后期起,晋阳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之地。在丝绸之路繁盛的北朝,晋阳作为其重要节点,众多胡人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遗迹遗物。如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娄睿墓、库狄回洛墓和韩祖念墓等,都彰显了历史上晋阳中西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山西博物院

责编:张伟 张昀竹

助理编辑:魏来

流程制作:杨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