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颂,满族,长期从事民族文化艺术创意策划与推广交流,北京民族电影节(展)创始人、执行主席、主席、北京市民族宗教题材影视剧本评审委员会主任、民族宗教题材影视作品总监制、总顾问。曾任《中国民族电影交响音乐会》总策划、总导演,电影《德吉德》总监制等。
新影片是每届电影节最受欢迎的作品。《哈布库的羔羊》于2013年摄制完成,因而被选入当年的北京民族电影展。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围绕“一场不能输的曲棍球比赛”展开。
莫力达瓦被称为“曲棍球之乡”,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特的民族风情、生动感人的亲情故事、乡村的爱情、少儿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得这部电影的内涵很丰富。组委会考虑到达斡尔族是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又是一部小成本制作影片,故特意把影片安排为第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的开幕影片。
本片导演是彼列杨·明华,他所执导的电影《额尔古纳河右岸》曾参加过上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并被选送到当年举办的中美电影节参加展映。这位达斡尔族电影导演,在反映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影片《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创作中,就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才华。
首映仪式那天,在北京的120多名达斡尔同胞,早早就来到百老汇新东安影院。彼列杨·明华导演带领剧组的小演员们,身穿民族盛装,也来到现场。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仿佛是一场达斡尔族的盛大节日,使影院的工作人员感到惊喜。影院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不愁滚滚人流,但大都是手持可乐与爆米花寻找视觉刺激的消费者。而民族电影展的场面,让人感到喜庆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仪式的神圣。在电影已经从“仰视”变为“躺着”的艺术时代,还能够体验观看电影时的神圣感,实在是一种幸运。
《傲蕾·一兰》是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达斡尔族历史题材的影片,由著名作家叶楠编剧,汤晓丹执导,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后30多年,达斡尔族题材再没有电影问世。《哈布库的羔羊》弥补了这个空白。
在首映式的致辞中,我代表电影节组委会向《哈布库的羔羊》参展首映表示祝贺,并希望它成为达斡尔族题材电影的新起点,坚持电影的文化品位,反映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北京民族电影展形象大使、著名演员娜仁花、巴音也赶来助阵。面对媒体采访,娜仁花深情祝福:“北京民族电影展承载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希望!”
另一位大使巴音,影迷对他也不陌生,因为他出演过20多部电影,几百集电视剧。上届电影节,巴音到北京大学举办的专题展上时,北大的学生都认识他。面对媒体,巴音说:“祝福北京民族电影展,塑造美丽的中国梦!”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旗长、常务副旗长、宣传部长也都赶来北京参加首映仪式。作为出品方,他们对推出达斡尔族题材的电影感到非常自豪,还特意向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赠送了当地生产的曲棍球杆。
中国的小成本艺术片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其实是有一拼的,如日本、伊朗等国的电影就是证明。目前我们的民族题材影片也有这个潜质,但主要是在电影语言上缺乏创新。希望都在新生代导演身上。除了《哈布库的羔羊》,导演彼列杨·明华还有新的计划:再拍几部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无论是对巴音还是对彼列杨·明华在民族题材电影上的努力,我都在心里为他们加油。达斡尔族诗人晶达的诗句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期望:
一丝线,就牵引我的命运。
我并不在乎你的手是冰冷是温暖,
只被你紧紧抓牢……
你不如放手,
让我自由舞蹈,自由飘。
我想说的是,今天的电影人,的确赶上了实现梦想的好时代! (责编 梁黎)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