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阿克鸠射
发布日期:2022-04-18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著名的“悬崖村”(昭觉县原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脱贫奔小康的历程,就是我国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生动样本。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觉人、第一个报道“悬崖村”的媒体人,我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对“悬崖村”更有着深深牵挂。近10年来,我一次又一次爬藤梯、攀钢梯,深入“悬崖村”实地采访,与村民、干部同吃同住,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这里的巨大变化。2019年3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出版发行。

WechatIMG503.png


跟踪采访“悬崖村”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四川大凉山无疑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基层党员干部的帮扶下,包括“悬崖村”在内的大凉山群众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终于告别贫困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我是一枚幸运的“种子”,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有幸参与、见证了生我养我的彝家山寨发生的沧桑巨变,并与“悬崖村”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声名远扬的“悬崖村”已经不需要注释了,倒是它世代沿用的古老名称——阿土勒尔村,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阿土勒尔村坐落于大凉山腹地的古里拉达大峡谷深处,距县城72公里,有100余户480多人,曾经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该村勒尔组位于海拔约1400米的悬崖之上,高低落差约800米,过去村民主要靠12段218级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出入。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些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藤梯长年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时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设想。村里的孩子们每进出一趟都战战兢兢,村民和扶贫干部每翻越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2010年7月,我在古里镇(原支尔莫乡)调研时第一次得知,乡干部到阿土勒尔村要攀爬很长的藤梯才能进村。2013年2月,我终于有机会赴阿土勒尔村采访。爬悬崖、攀藤梯,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访,费时14个小时,我们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组穿越到支尔莫乡布色来洛村的大平台上。

我将这次探访的经过、感受,写成8万余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于当年3月在省、州媒体刊发。

一条藤梯通向“云端”,艰险的出村路,住在悬崖边的莫色拉则、攀爬到高处寻找手机信号的村民和村民爬藤梯的情景,逐渐引起各方对阿土勒尔村的关注,我也开始了接下来几年的跟踪采访报道。


藤梯变钢梯

行路难制约着阿土勒尔村脱贫致富,修路一直是村民最大的期盼。经测算,修建通村路需4000万元资金,县里实在难以承受。而是否把这个村搬下山,也困扰了昭觉县很久。

2015年,“悬崖村”迎来了新的希望。

当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作为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凉山既存在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共性难题,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而“悬崖村”则属于脱贫路上最难攻克的堡垒。

如何破解扶贫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聚焦凉山。

2015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记者前往凉山实地踩点调研,并决定进驻“悬崖村”采访。从前期踩点到制作播出,历时半年,采访团队五上五下“悬崖村”。

2016年5月,央视有关“悬崖村”的深度报道刊播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拨款将藤梯升级为钢梯。修好钢梯不到4个月,就有6个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起大凉山“悬崖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总书记关切地说,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钢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后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在深入昭觉县三岔河镇(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镇(解放乡)火普村走访贫困户时,总书记又关心地问起“悬崖村”的近况,州县领导向总书记汇报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当时,总书记还翻阅了我拍摄的摄影折页《悬崖村之变》。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556级钢梯,极大地改善了出行条件,扩建的村小学和“一村一幼”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实现了4G移动互联网全覆盖。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传到“悬崖村”——村民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悬崖,离开已经生活了7代人的山村,搬至72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悬崖之上的生活从此成为记忆。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与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有一段特别的对话。在联组会现场,益西达瓦委员向总书记展示了两张“悬崖村”的照片,藤梯与钢梯对比鲜明。“这其中的一张照片和另外一张,同时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反映了大凉山各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益西达瓦委员动情地说。

这两张照片中反映新钢梯场景的那张,是我于2016年11月拍摄的。

WechatIMG505.jpg

“悬崖村”小学师生在钢梯上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


《悬崖村》见证“悬崖村”的变迁

在我心中,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这份对党的感恩之情、对家乡的爱化作笔下的文字,写出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主题的作品。

历经6年,我的报告文学《悬崖村》终于问世。这6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悬崖村”因新闻报道而广受关注,亲历修建钢梯以及银行、网络、电力、幼儿园等新事物进入“悬崖村”的时刻,见证“悬崖村”发展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历程,也走进了村民在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我将深情倾注于笔端,把亲身经历的“悬崖村”时代巨变的故事,讲述给世界。

在持续6年的跟踪报道过程中,我记录下了深度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党员、村民齐心协力、决战决胜的心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凉山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悬崖村”的故事,更加印证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如今,“悬崖村”的村民们继续奔忙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陈古吉成为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可观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变身为户外旅游的领队;越来越多的开民宿、直播带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乡亲们坚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尤为可喜的是,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进入家家户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学前学会普通话”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

WechatIMG508.jpg

“悬崖村”村民易地搬迁入住县城楼房


《悬崖村》面世后,获得多个国家和省级奖项,并被翻译成英、俄、法、葡萄牙、阿拉伯等17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以此为蓝本创作的12集广播文学剧《悬崖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我创作出版的我国第一部规范彝文报告文学《天梯——来自大凉山阿土勒尔村的脱贫攻坚故事》,也获得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因为“悬崖村”,我很幸运地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宏伟大业的一名记录者。如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在大凉山吹响,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激动人心。我将继续用文字和镜头持续关注“悬崖村”,见证这个普通而非凡的村庄和大凉山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阿克鸠射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3期

编辑:王孺杰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