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新疆叶城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发布日期:2022-06-10

有着“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美誉的叶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西南部的一个边境县,坐落于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

自古以来,叶城便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特别是随着上世纪50年代新藏公路的开通,叶城更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枢纽。如今,这片热土上生活着55万多汉、维吾尔、藏等各族同胞,他们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书写了无数民族团结进步的佳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叶城各族干部群众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典型模范,展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风采。


永远守护在先烈们身边

皑皑冰川,巍巍昆仑。叶城县新藏公路起点附近有一处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225名以身殉国的戍边英雄长眠于此。1970年,一位退伍老兵来到这里,为牺牲的战友守墓。这一守便是一生,直到2017年逝世。退伍老兵名叫艾买尔·依提,曾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艾买尔·依提是叶城县佰西热克乡人,幼年时父母相继离世,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乡亲们的照顾下长大。1960年,响应祖国召唤,当时还在喀什地区卫生学校就读的艾买尔·依提毅然参军,这一年他16岁。

后来,在海拔4500多米的喀喇昆仑边防前线,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带领艾买尔·依提和其他战友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他们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战斗中,包括司马义·买买提在内,艾买尔·依提的许多战友都光荣牺牲了。

1970年,为缅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叶城烈士陵园修葺一新,并面向社会招聘管理员。退伍的艾买尔·依提当即报名应聘并被录用,他很快便带着妻子和仅有6个月大的儿子搬进了陵园里的小平房。

“罗光燮、王忠殿等烈士喜欢四季常青树,爸爸就在他们的墓旁种下了松柏;司马义·买买提大叔喜欢果树,爸爸就栽下两棵桃树……”儿子艾尼瓦尔·艾买尔回忆说。植树是缅怀,也是造绿工程。如今,陵园周边的戈壁上挺立着6000多棵树木,一派生机盎然。这都是艾买尔·依提一家人年复一年辛劳的成果。

无论是春节、清明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或者是平常的日子,艾买尔·依提总会把陵园内外收拾得十分整洁。每次,他用清水抹去墓碑上的尘土,就像抚摸战友的脸庞。有时,他还会低声和战友们说几句话。

那年夏天,一名烈士亲属辗转万里来到陵园祭拜。他特地找到艾买尔·依提,一边与他深情地拥抱一边哽咽地说道:“谢谢你!谢谢你!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的亲人!你们这些战友也没有忘记他!”艾买尔·依提则动情地反复念叨着,“这些战友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忘啊!”

“风萧萧的路上,多少金戈铁马和雨雪风霜……你走得如此匆忙,我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我看到鲜花开满山岗。”这首每天回荡在烈士陵园的军旅歌曲,是艾买尔·依提的最爱,他也时常会在墓前为战友们哼唱几句。

那些年里,即便退休后,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艾买尔·依提依然每天都要步行来陵园一趟,打扫墓地、种花草树木、给前来瞻仰的群众讲解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他常说,没有先烈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守护在这里,就是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和卫国戍边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永远传扬下去。


一个新叶城人的民族团结之路

在孩子们心中,他是和蔼可亲的郭叔叔;在领导眼里,他是辛勤工作、不计回报的老郭;在同事们看来,他是常年坚持把小事做到最好的志愿者……他就是叶城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县光明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郭光明。

2000年,郭光明从河南商丘来到叶城创业,成为了一个新叶城人。从小小的建材厂房到如今颇具规模的公司,他的事业越做越红火。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深知自己和家人能在叶城安居乐业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支持与帮助。这些年来,怀着这份感恩之心,郭光明时刻不忘回报社会。

那是201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走在上班路上的郭光明无意间看到一群小学生在公交车站台等车,天寒地冻,孩子们冷得直哆嗦。身为人父的郭光明十分心疼,便萌发了免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想法。说干就干,这件事至今他已坚持了11年。

如果遇上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郭光明会起得比往常更早些,努力多跑几趟,争取让更多孩子按时到校。九社区附近的孩子几乎都坐过他的车,亲切地称他为“998叔叔”,只因998是这个热心人的车牌尾号。

在长期接送学生的过程中,郭光明还充当起了语文老师,帮助他们练习普通话。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998叔叔像活雷锋,每天无偿接送我们。我经常坐他的车,和他聊天。他很热情,脸上总挂着微笑。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郭叔叔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郭光明的感召下,叶城县成立了雷锋车队,目前共有40辆出租车加入这个爱心接送团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郭光明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不仅接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公司上班,还给予他们购买建材的折扣,帮助他们建设新的安居房。 

持续多年的爱心行动,得到了党和政府及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郭光明连续五年被评为叶城县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评为最美叶城人;2021年被评为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都化作了郭光明与各族员工携手同心、建设“第二故乡”叶城的强大动力。


心系各族群众的“亚克西连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祖国的边境守护好,带领连队各族职工和牧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党支部书记、管理委员会指导员刘前东是当地群众心中的“亚克西连长”,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叶城二牧场三连位于昆仑山北麓,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作为三连的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刘前东带领着各族职工和牧民群众坚决守好祖国边疆,同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经营,如今大家的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前东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援疆知青,夫妇俩在这片高原牧场垦荒、修渠、筑路、建房、造林,把一生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边防事业。“我要沿着父母的足迹,继续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带领职工和牧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刘前东如是说。正是怀着这份信念,2013年,他选择了到离叶城二牧场160公里、海拔3600多米的三连工作。

自从担任连长以来,为及时了解牧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守边护边情况,刘前东几乎每周都要去放牧点巡查一趟。放牧点大多零散分布在昆仑山深处,每次进山、出山往返要走5个小时。由于海拔高、山路险陡,几年下来,刘前东走出了高原病,心肺功能和腿脚都有损伤,还遭遇过3次大的险情。谈起这些经历,他都是一笑置之,“能为牧民办好事实事、为边防出力,我感到很欣慰,这点小病小痛不算什么。”

如何带领各族职工和牧民群众更好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刘前东最用心最用力的事情。早在1994年,他还是六连职工时就曾在牧场承包土地,通过引进新技术,培育巴旦杏、桃树和杏树苗圃,创造了亩效益过万元的纪录,成为连队的致富带头人,还将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身边各族职工牧民。

如今,三连所辖的乡村牛羊成群,农牧业生产蒸蒸日上,各族群众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劳动致富光荣蔚然成风。特别是大家的养殖积极性提高了,户均牲畜存栏数明显增加,人均年收入已从2013年的7000元提高到2万多元。

沿着父辈们当年走过的路,延续着两代叶城二牧场人的梦想,50岁的刘前东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让昆仑山深处守边戍边的各族同胞都过上更加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坚持志愿服务的杨大姐

做一天志愿服务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地坚持。在叶城,就有这样一个初心如磐的人——62岁的叶城县志愿者协会工会主席杨华。这位和善的老大姐数十年如一日,秉持“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全县志愿服务工作中。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敬老、扶幼、助残、助学、赈灾、募捐……这些年来,无论哪项志愿服务活动,杨华都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每一个环节,给志愿者当表率、做榜样,带领协会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此,她本人入选“感动喀什十大人物”,协会也被评为叶城县优秀集体。

过去10年间,杨华和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全县各个社区和乡村,累计捐赠各类生活用品近5万件,参与各类活动2000余次,用实际行动温暖了各族群众的心。她经常动员亲朋好友把家里多余的衣服、家电以及日用品捐赠给身边有需要的困难群众,还到各个街道和乡镇的捐赠点收集、清点捐赠品。每每聊起杨华,乡亲们都要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杨大姐亚克西”!

每周六,县敬老院里就会多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杨华。打扫卫生、清洗衣物、进饭堂做饭、陪老人们聊天……她总是乐此不疲。每逢新春佳节,她都会拎上亲手包的饺子到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过年。平时赶上有老人过生日,她也总不忘准备一个生日蛋糕送去。

“能在寒冷中送上温暖,在酷暑里撑一把遮荫的阳伞,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杨华的善举感动着身边人,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叶城志愿服务中来。2015年,相邻的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接到消息后,杨华立即动员组织志愿者奔赴震区有序开展救援。争分夺秒,齐心协力,大家累了就随地休息,饿了就啃两口干馕,顺利完成了4天的救援任务。


提孜那甫河畔的民族团结赞歌

在提孜那甫河畔,有一个林果葱郁、新房林立、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叶城县园艺场。从1981年的20余户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的150余户、1536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原党委书记玉素甫·阿布拉的带领下,全场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建设了这个美好家园。

1983年,在园艺场工作12个年头后,玉素甫·阿布拉走上了场长岗位。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他的全力推动下,园艺场也投入改革开放热潮,在全疆22个园艺场中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只要团结,就有好日子。”这句话,玉素甫·阿布拉常常挂在嘴边,更身体力行于实际行动中。为了让各族职工加深交流、相互学习,当初在制定田地、果园承包分配方案时,场里特意让各族职工一起做搭档,既增长了大家的林果业管理技能,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以此传承弘扬园艺场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2018年,玉素甫·阿布拉开始带领职工改建自住房——不仅每户新建房屋面积86平方米以上,还出台了“房款造价的70%由职工承担、30%由场里补贴,房款可以3至5年付清”的优惠政策。如今,搬进新房的各族职工心里都美滋滋的。“园艺场就是我们的家!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感谢玉素甫·阿布拉对家人们的关心。”

至今,回想起这些年玉素甫·阿布拉办的好事实事,全场职工群众无不纷纷点赞。


幸福苑社区的幸福守护人

“民族团结之路没有终点,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我愿为叶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奉献终身。”这是社区干部朱银花的庄严承诺。

作为叶城县喀格勒克镇幸福苑(16)社区居委会联户长,朱银花自2011年6月上任以来,积极履职尽责,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贯穿在日常工作中,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喀什地区先进联户长。

63岁的朱银花生活在一个和睦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她自己是回族,丈夫是汉族,3个儿媳妇分别是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多年来一家人相处融洽,她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们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朱银花常常教导子女们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对各族群众有帮助的人,优良的家风成为社区家家户户学习的榜样。

助贫扶弱,不求回报。从担任联户长以来,朱银花几乎每天都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了解各族居民的需求和心愿,并及时有效地为大家排忧解困——

老人阿提汗·吐地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顾,朱银花得空就会去看顾这一家老小,还时不时地带些日用品和孩子们喜欢的玩具。

妇女古扎汗独自抚养儿子,靠打工维持生计,多年来朱银花每月坚持从工资里拿出200元补贴给母子俩。

孤寡老人库万汗·阿信年迈多病、生活拮据,朱银花帮他申请办理了困难救助金,还主动负责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帕提姑·尼亚孜家生活困难,朱银花动员辖区居民集资给他购置了桌椅、木床等家具,让他的生活焕然一新。

在朱银花的积极协调下,社区16名青年的就业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2013年入党以来,朱银花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社区有工作任务,她第一个到岗到位;居民群众有需要,她第一个进门入户。在她的带动和倡导下,社区成立了温馨姐妹女子服务队,专门为辖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代缴水电费等便民服务。

2021年,作为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的幸福美好新家园,邻里互帮互助、和睦和谐的幸福苑社区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社区干部和居民都深知,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更离不开朱银花这位善良热心的“幸福守护人”。


文:本刊通讯员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5期

责编:龙慧蕊 张昀竹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