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三交”故事
夯实团结根基 促进全面融合 增进文化认同——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实施“三项计划”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掠影
发布日期:2025-04-10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施“三项计划”为抓手,突出“融”的理念,强化“融”的举措,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突破点
夯实团结根基

       以“五项举措”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坚定“五个认同”。以教育实践基地开启交流之窗。在巴林右旗“1+9+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各场馆、教育实践点的展陈、讲解、接待服务中突出共同体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石榴籽育人小课堂”“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为载体,突出互动体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交流,引导各族青少年正确把握“四对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举办各种社会实践交流活动161场(次),参与学生和老师6.9万人(次)。

       以研学之旅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依托旗内各类优势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设计青少年研学精品路线,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红领巾研学”等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感悟历史、传承文化、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截至目前,举办主题研学活动38场,参与学生3000余名。以志愿服务传递团结力量。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两月一周”、那达慕大会等活动为载体,与北京大学、江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旗内各族青少年参与敬老爱老、环境保护、文明倡导、植树造林、文化传承、社会管理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同学习、共活动中进一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2次,1800余名各族学生参与。

       以结对共建夯实团结根基。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创建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联合体,定期组织举办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看一部视频、同画一幅画、同参加一次劳动等活动,开展“童心向党 强国有我”“结对促共赢 交流促提升”“结对共建赋能成长”等创建交流活动,推进学校互访、学生互助。旗内22所学校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创建机制,举办各项活动255期,参与学生1.3万余名。

       以校地合作共育团结之花。以大连民族大学对口帮扶为契机,推进跨区域协作,实现校地交流合作与青少年交流深度融合,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冬夏令营、“科普边疆行”“颂党恩跟党走 石榴籽心连心”“同心筑梦向未来”等活动,推动两地青少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三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和巴林右旗联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8次、研学实践4次,两地近5000名师生参与活动。


以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为切入点
促进全面融合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全面融居、互嵌式发展。

       推动空间嵌入。以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切入点,制定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试点发展计划,以“一家亲”党建联盟建设、红色商圈建设推进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建共建,先后与包头市达茂旗、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等12个旗(市)全方位开展“模范自治区”共创联建活动,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范围。

       抓实文化嵌入。依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那达慕大会等重要节庆,开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两年来,吸引260余万名各族群众直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创作《党旗下的乌兰牧骑》《心铃》《爷爷的夙愿》《走向新时代》等顺应时代潮流的文艺作品20余个,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演出150余场次,全面展示巴林右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时代风貌。

       促进经济嵌入。切实发挥帮扶机制作用,近5年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89亿元,实施民生项目95个,涉及农牧业结构调整、牲畜改良、农业灌溉、肉牛肉羊育肥、基础设施建设、文旅产业发展、扶贫龙头企业等各个领域。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关键举措,打造“文旅+”乡村振兴模式和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民族手工坊,吸引各族手工艺从业人员入驻,组织技能培训,形成聚集效益,推进民族手工业创新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嵌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各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定《巴林右旗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推进各民族嵌入式发展。

       深化心理嵌入。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1+9+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为依托,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统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支撑点
增进文化认同

       巴林右旗坚持“融”的导向,创新形式载体,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索文旅促“三交”新途径。融合全旗各类资源拓展文旅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先后实施赤峰市格斯尔体育公园、赛罕乌拉民族团结生态旅游特色基地、查干沐沦苏木呼特勒嘎查草原风情旅游、巴彦塔拉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巴林右旗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巴林右旗特色民宿等建设项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文旅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发展跨区域跨领域的文旅联建共创,与贵州省台江县、安徽省金寨县、辽宁省大连市等地区开展交流活动,开创“深度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新局面。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内涵。深入挖掘巴林右旗“国家的孩子”、格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林石雕、好来宝、辽庆州白塔等文化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其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旅游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文旅+”新业态。将发展文旅产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教育研学、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打造“文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精品线路12条,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亮点品牌。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巴林右旗节庆品牌。2023年,“草原盛开石榴花 同心筑梦向未来”系列活动期间接待各族游客10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38亿元。突出“一基地一品牌”。坚持示范引领,精心打造“1+9+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培育“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盟品牌,充分发挥“IP+文旅”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带动作用。教育实践基地接待各族干部群众参观学习超60.2万人次,“一家亲”党建联盟每年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达250余场次,成为巴林右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创新智慧旅游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展示巴林右旗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形象。打造《云游巴林》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高品质的公共“一站式”服务,利用横向矩阵突出特色、纵向矩阵打通服务链,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准整合创新,给各族群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乌云毕力格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