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加快兵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兵地融合发展稳步前进,兵地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59年来,魏德友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不忘初心、为国戍边,是这位老人一生的坚守……”第九师一六六团退伍老兵曹谊清动情地讲述着魏德友等先进模范的事迹。“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守边卫士”“我要当一名警察”“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军人守护好国家”……一六六团中学的学生们听后纷纷有感而发。
这些年,一六六团中学联合团退役军人服务站、团机关工委定期邀请退伍老兵开展“传承红色精神 践行兵团精神”宣讲活动,为青少年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六六团坚持拓展实践路径,促进资源共享、推陈出新,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等多元教育方式积极开展各类“铸牢”宣传活动,同时注重发挥课堂在日常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守好课堂主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青少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与一六六团毗邻的一六七团始建于1962年,南与塔城地区额敏县上户乡隔河相望,北至中哈边境线,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达斡尔、蒙古等14个民族的职工群众,以农牧业为主。一六七团与额敏县共饮麦海因河水,长期以来,两地各族职工群众共同守卫边疆、共建美好家园,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1988年第一届兵地联谊活动的举办,开启了两地兵地交流合作的篇章。此后一六六团、一六七团、一六八团与地方乡镇每年轮流举办兵地联谊活动,民族团结之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些年来,兵地双方共同举办的新春团拜晚会、党支部联谊、茶话会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各族职工群众血脉相融的情感,也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河养育守边人、两地浇灌石榴情”的民族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第九师白杨市一六八团举办第二届“兵地民族团结杯”广场舞大赛
“每年连队都派职工来帮我们播种、指导生产,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齐勒布拉克村村民感激地说。多年来,一六八团五连按照“一连扶一村”的工作部署,与该村建立起长期的互帮互助关系。双方通过大力开展科技交流、文化共建、扶贫共促、劳务创收等多种形式的兵地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兵地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一六八团结合自身优势,将技术帮扶作为兵地交流、帮助村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从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科技帮扶。齐勒布拉克村小麦单产从每亩20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油菜单产从每亩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食葵效益达到每亩500元以上。兵地交流30余年来,一六八团累计为地方乡镇支援机力1.5万余台次,开展各类技术指导262次,投资45万元帮助地方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此外,一六八团医院还组织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医疗小分队,先后多次到周边哈拉也牧勒镇、玉什喀拉苏镇、齐勒布拉克村义务为各族农牧民检查身体。仅2024年,一六八团医院共为2000余名各族群众诊治,免费发放各类药品。
通过多年兵地融合发展,第九师白杨市涌现出了无数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从推倒院墙建起同心路,到库马克村民与职工三代人的守望相助;从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朱学江、孙志鹏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十百千”细胞工程里的每颗“石榴籽”……这些先进模范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不断教育着身边人、引领着身边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蔚然成风。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委统战部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