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青海省西宁市首个医疗护理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举办,现场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对接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省内挖潜、省外拓展”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精心培育“大通护工”特色劳务品牌,推动“红石榴就业行动”迈向新高度,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深化三产融合,实现促就业、惠民生。目前,大通县已建立3个实训基地、1个示范点,设立2个护工之家、6个护工驿站、20个乡镇联络站;成立“大通护工”医疗护理员陪护联盟与大通家政服务业协会,挂牌运行“大通护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随着大通护工进驻“无陪护”病房启动仪式在青海省康复医院、大通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相继举办,120名大通籍护工顺利进驻省市县15家医院开展服务。如今,大通籍护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在全省护工从业人员中占比超过60%,月均工资达到4000元,总体年工资性收入超过3亿元。
强化保障引擎,实现稳得住、融进去。按照“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等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护工技能人才储备培训、从业人员“回炉”能力提升培训和技能等级评价认证工作。今年以来,已完成850人次护工技能人才培训。同时,组织开展4场以“‘护’航未来 ‘职’通万家”为主题的专场招聘活动和岗位对接签约仪式,800余名培训学员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签订就业协议200余人,有效破解了“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难题,全面提升了各族群众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助力他们在就业岗位上稳得住、融进去。
优化劳务协作,实现强品牌、促“三交”。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推动劳务输出并重的原则,构建“培训+输转+稳岗”的劳务协作工作链条,打造护工“技能提升、劳务派遣、就业指导、维权保障”一条龙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县内外护工行业企业、劳务中介、家庭服务业协会、医疗护理员陪护联盟等的作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通护工直播带岗”等10余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提供护工就业岗位800余个,实现人岗精准对接适配。充分发挥省外就业创业服务联络站、护工实训基地、护工就业创业示范点、护工之家等平台的作用,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举办“大通护工”特色劳务品牌推介会、劳务合作对接会,首批26名大通护工赴南京参加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其中6名培训学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等机构务工就业。同时,与江苏“好苏嫂”、“吕梁山护工”、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健康研究院月子会所联盟等建立劳务协作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高质量就业渠道、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大通县“红石榴就业行动”朝着实体化、品牌化、规范化方向不断迈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青海省西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王怡凡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