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生产生活生态协同进化的“石匣子”——探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发布日期:2025-09-28

      隐匿在奇峰峻岭间的村庄扎尕那常常是寂静的,它的热闹始于每年春夏之交——旅行的人们纷纷赶赴,迫不及待地想打开这个青藏高原门户上的“石匣子”(“扎尕那”的藏语意译)。此时,村民们正一边忙着春耕春管,一边修缮房屋、收拾庭院,为即将到来的旅游小高峰做准备。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的扎尕那,拥有雪域高原的天地山川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曾经,这里的人们是农民、牧民、樵夫、猎人,在山脚的田间种庄稼,到山顶的草场牧牛羊,间或进山狩猎、樵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守护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家园。而今,他们变身为民宿主人、餐厅老板、旅行向导……农牧之余,他们身兼数职,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扎尕那也成为甘南草原乃至甘肃省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晋“打卡”胜地。

      平均海拔2800米、常住人口仅1600余人的扎尕那能成为网红村,与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农、林、牧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在这里,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孕育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系统——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2017年11月,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以下简称“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这一系统在农耕方面,种植青稞和蔬菜;在牧业方面,供给肉和奶类;在林业方面,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草药等食材和药材……其重要性在于:长期以来,扎尕那在与自然条件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传统农林牧业技术和知识,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然智慧,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

      走进扎尕那,便抵达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农、林、牧的和谐共生

      从迭部县城出发,往西北驱车约20公里,先越过一道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石门,再穿越一条林木茂密的峡谷,便进入了扎尕那。放眼望去,三面奇峰耸立,一面松柏葱郁,益哇河自北边石山流下贯穿全村,依山势而建的东哇、业日、达日、代巴4个自然村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河水东去,两岸坡度渐缓,地势变得较为开阔,土壤相对肥沃。经过千百年的耕耘,这里形成了旱作梯田的农业景观,既保持水土又涵养水源。

      时至今日,村里沿河、沿坡种植的农特作物、蔬菜共有60多种,包括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和西红柿等。由于耕地坡度大且较为分散,农用机械难有用武之地,所以当地还延续着“二牛抬杠”等传统耕作方式,这些耕作方式是我国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续与再现。

      为保持农田土壤肥力,村民种地多数都施农家肥——夏秋季沤土肥、绿肥,既利用森林凋落物、草木灰等积肥,也用家畜粪便、饲料残渣混合堆积制成厩肥。此外,这里还形成了合理的轮作制度,分别种植青稞、马铃薯、蚕豆等作物。如此不仅可缓解单一作物发病率较高的状况,而且能让土壤保持活力而不板结。

(组照)《扎尕那秋收》万军_(甘肃省兰州市).png

秋收时节的迭部县扎尕那 万军 / 摄

      扎尕那的耕地面积不到当地总面积的10%,而植被覆盖率高达87%,其中林地面积约占58%,牧草地面积次之。森林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梅花鹿、羚羊、蓝马鸡等动物和冷杉、云杉、白桦等林木,还盛产羊肚菌、灵芝等数百种山野珍品。所以,森林曾是扎尕那人狩猎、樵采的好去处。从前,村里人会结伴去打猎,打到的猎物各家平分。

      如今,狩猎的日子早已远去,樵采的生活仍在继续。

      每年5月底,扎尕那的妇女们带上青稞炒面进山采菌子、挖野菜,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与她们一同进山的,还有蕨麻猪。森林为蕨麻猪提供了食物,猪的粪便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丰富养分。

      夏秋时节将蕨麻猪放养在草木茂密的草场和林间,冬春则任其自由采食、自行归圈,再适当补充饲料,这种林、牧结合的养殖业既增加了畜禽产量,又降低了养殖成本。目前,扎尕那已成功申报羊肚菌、蕨麻猪两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春末夏初,村里的男人们有的已抵达夏季牧场——那黑卡,有的则赶到了向其“借牧”的邻县转场放牧。人随牛羊走,换季扎帐篷。千百年来,为保障草畜平衡、农牧系统可持续发展,扎尕那始终保持着轮牧的习惯,并由此换来源源不断的牛奶、酥油、牛肉、羊肉等高原美食。

      到了深秋,村民将收割的青稞挂到排架上晾晒,通风易干又可以避免被牛羊啃吃。壮观的排架由木条钉成,呈“人”字形,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平日用作牲畜的围栏。待青稞彻底晒干后,各家劳动力一齐上阵,挥动链枷脱粒,在劳作中享受丰收的喜悦。

      “世居于此的人们长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协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它们紧密结合、较为完整且自给自足。这非常了不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如此评价。

      的确,扎尕那的亚热带与青藏高原过渡性气候类型,使它拥有了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这一基于家庭分工,延续轮作休耕、堆肥施肥、农牧结合、神山禁忌等传统,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森林文化之间长期互补、融合、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呈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林牧业生产方式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其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厚重的内涵。

      近年来,迭部县制订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管理办法及动态保护规划,将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觉参与保护行动,促使其获得永续健康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扎尕那仙女峰》__赛力克_努尔地巴依_(新疆乌鲁木齐).jpg

扎尕那的仙女峰与村庄 赛力克 · 努尔地巴依 / 摄 


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除了受当地自然环境等先天条件影响,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的形成和传承还是历史上当地各民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产物。

      扎尕那所在的迭部县是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也是红军长征留下历史足迹的红色圣地。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然成为这个农牧交错地带的典型人文景观。

      可以说,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农耕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传统相融互促的结晶,也是各族群众互相学习、共同努力结下的硕果。最终,它得以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并延续至今。

      一直以来,农、林、牧相结合的经济活动是扎尕那能够维持原生态传统的基础所在,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礼仪行为、文学艺术和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复合式生产生活的影子。例如,无论是在趣味盎然的香浪节(“香浪”为藏语,意为“采薪”)上村民展示平日劳动中积累、创造的技能,还是喜庆之日大伙儿一起唱劳动号子、山歌、酒曲等,都生动体现了农、林、牧充分融合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极大丰富了扎尕那的文化内涵。

      作为典型的汉藏文化和农牧经济过渡带,扎尕那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风情、舞蹈音乐、手工艺等民族民间文化。

      比如,在扎尕那北边有座名为念甘达哇的“神山”。古而有之的“神山”禁忌,就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在“神山”及其附近数公里的范围内,禁止挖掘矿藏,禁止砍伐树木、采集花草,禁止捕获猎杀任何动物,禁止用煨桑的柏树枝点火吸烟……这些禁忌使扎尕那的生态始终处于被自发而自然的保护之中,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

      值得一提的还有扎尕那的榻板房。过去,当地人盖房就地取材,农具、薪柴等其他生活资料也都来自森林。房子以木头为主要建材,讲究土、木、石相结合,镶嵌于山坡谷地的榻板房层叠而上,为人们提供了安居的寓所。这是千百年来扎尕那人在从游牧逐步转为定居的过程中,借鉴周边各民族建筑工艺因势利导建起来的房屋,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处处呈现出藏、汉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征。

      一幢幢户户相连、家家紧靠的榻板房,如今化身成风格鲜明的藏式民宿,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榻板房制作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发展。民居与民宿的共存不仅联结着家庭和旅游,而且是当地人将自身栖居与对外经营紧密结合的体现,能够使游客零距离感受到高原人家的本真生活,进一步增进对遗产地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遗产地的华丽变身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约百年前,一位外国探险家从洮河边一路翻山越岭到达扎尕那后感叹道。眼下,穿越这条古道,成为无数自驾游爱好者的最佳路线之一。而扎尕那,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几乎每个村民家都是天然的“山景房”。透过玻璃窗,薄雾似轻纱,远处传来牧民的吆喝声,近处升起袅袅炊烟。牦牛俯首、青稞苗壮,孩童嬉戏、老者安详……游客不停地举起手机拍照,定格扎尕那这如诗如画的动人场景。

      如今,村里有藏式的老茶馆,也有时尚的咖啡店,现代的帐篷酒店与传统的榻板房民居相映成趣。站在观景台,风光尽收眼底:奇峰灵秀,峡谷深幽,溪流清澈……这些年,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扎尕那景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20 年,扎尕那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省、州、县各级政府看好旅游业的前景,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县城通往扎尕那景区的道路,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还鼓励和支持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村里多次组织开展餐饮、礼仪、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村民更好地适应新业态新发展。

      目前,扎尕那村民自主经营主体已发展到约300家,其中餐饮、超市等40家,特色“农家乐”257家,日均接待游客量达1000多人。2023年,扎尕那景区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7亿元,扎尕那村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为全县旅游产业复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乡村振兴中的扎尕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有的设计特色文创,有的研发新款八宝茶,让曾“养在深闺”的乡土风情融入了时尚元素。短视频平台上,一批新生代扎尕那网络红人正通过互联网助力家乡好景好物走向全国各地。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扎尕那谋求发展。他们有的是厨师、服务员,有的是向导、店长,虽职业不同,但都与当地群众相处融洽,共同推动着扎尕那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

      就这样,在保护、传承好古老文化遗产的同时,扎尕那通过发展旅游业,不断拓展遗产功能,华丽变身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地质公园,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风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王锦涛 李正元 刘某承

作者王锦涛为人民日报社记者,李正元为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教授,刘某承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龙慧蕊 金向德

流程制作:杨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