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土,文明根脉;黄河之滨,风华“郑”茂。
郑州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约3600年建都史,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乃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文明初光,自此肇始。距今约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约3万至5万年的老奶奶庙遗址、约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约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一项项考古大发现横空出世,实证了自旧石器时代起,郑州地区就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泱泱华夏,文脉绵延。郑州,见证了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轩辕之丘奠基华夏,大禹定都登封,商汤创始居亳,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也见证了全球华人寻根拜祖黄帝故里、《唐宫夜宴》文艺出圈、“博物馆之城”跻身文博顶流;更见证了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族运动健儿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共同举起民族团结的最高奖杯,黄河之畔的郑州元素精彩亮相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如今,郑州正在持续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行走郑州、亲近历史、感知文明、读懂中国。
郑州市绿地中心千玺广场 视觉中国供图
天地之中 寻根中华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中,郑州地区是“天地之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选择在这片嵩山脚下、黄河之畔的土地定居栖息,繁衍发展,此处被视为“天地之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篇记载了五帝时代舜“求中”于“历山”(今河南濮阳),以及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建都“求中”于嵩山的故事。而在嵩山地区考古发现的夏代早中晚期都邑城址、商代周代王城遗址等,均以考古文物实证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在都城选址方面一直“求中”的规划理念。由此,嵩山成为5000多年来的“天地之中”。在夏商周至北宋南迁的数千年历史中,环嵩山地区大部分时间都是历代王朝建都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择中”与“四方”,反映了地处中央的国家对“四方”的公正,从而达到国家治理的“和”。“中和”理念正是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之一。“天地之中”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和民俗等,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2010年,嵩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命名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如果说郑州是“天地之中”,代表着中华先民最初的宇宙观和地理观,那么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文化认同,则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中心。《史记》记载:“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之名,正是源于黄河之水和黄土之地,其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大明一统志》、《广舆记》和《河南总志》等史料认为,郑州新郑市的轩辕丘是黄帝诞生地。《水经注》说“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推测新郑一带曾是熊氏故地,黄帝的早期都邑所在。即便不是正式都城,郑州和新郑区域也极有可能是黄帝部落生存发展的繁荣的中心地带,所以郑州享有“黄帝故里”的美誉。
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属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地带,具有“天下之中”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地理条件,是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共寻心灵故乡,共建精神家园,全球华人及港澳台同胞都将黄帝故里视为寻根问祖的圣地。自2006年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吸引数十万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齐聚新郑黄帝故里,恭拜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寻根拜祖盛大活动。以寻根问祖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磅礴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商都文脉 汤始居亳
《诗经·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无疑,“商都”是郑州这座城市最灿烂的文化标识之一。
这座商代都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城池始建距今约3600年,被认为是商汤灭夏之后所建的“亳都”,乃商王朝开国第一都城。夏代末年,夏桀无道,众叛亲离。商汤以亳为据点,扩张征伐,最后灭夏,建立商王朝。亳都是商王朝超过三分之一时段的都城之所,也是商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从彼时至今,郑州城址不移、文脉不断、人脉不息。
20世纪50年代,安阳殷墟一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郑州商城的发现在考古界激起千层浪。1959年,郭沫若先生考察郑州商城考古工地后,提笔写下“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所都”的诗句。1961年,“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在《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一文中,明确提出郑州商城是“仲丁迁于隞”的隞都,属商代中期。197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发表论文《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认为郑州商城应是商代第一位君王汤所建的亳都。如今,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出的战国时期的陶豆柄残件,上面印有一个“亳”字,这也为亳都的确认提供了有力证据。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定论:郑州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郑州建城史达3600多年。之后又有考古材料明确证实:郑州商代遗址存在大型城垣,是一座前所未知的古城址。“郑州商城”由此被命名。
经过多年发掘,郑州商城轮廓已基本清晰,古城由外郭城和内城组成。其中,内城的城垣保存得相对完好,大体呈东北角略有倾斜的长方形,城墙周长近7000米;而外城城墙尚未完全探明,已知长度约5000米。城墙由泥土夹木板夯筑坚实,再在夯土上继续堆筑泥土、再夯实加固,层层夯筑而成。至今,郑州城内的古城墙历经3600多年,仍高出地面4-5米,宽20-30米,可见其坚固。更有意思的是,南部的商代夯土层恰好与郑州明清老城的南城墙重合。
《竹书纪年》记载,大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在位时,为挽救经历“九世之乱”而岌岌可危的商王朝,决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回商汤的故地亳定都。当时商朝已经五次迁都,朝廷居无定所,因此民众多有怨言,不愿搬迁。盘庚于是晓谕诸侯和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如果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努力施行,凭什么成就德政呢?于是,商朝渡黄河南下,迁都于亳。盘庚迁亳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国势再度振兴。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李伯谦认为:“商朝的历史,可以说是从郑州商城的被确认,一直到殷墟就完整了,这是在我们追溯文明历史当中非常重大的收获。”
数千年来,郑州商城上承夏,下接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一环,开启了中华文明主根脉传承的新阶段。郑州商城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于3600多年前选定的城址,至今还是郑州的核心城区。因此,当今的人们来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与考古遗址公园,就有了为这座城市寻根的意义。
2022年7月,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以展现郑州商都历史文明为核心的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核心的文物保护展示项目之一,已成为郑州商城遗址的宣传、展示、文物保护、学术交流和研究中心。
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只见序厅巨幅环形浮雕墙气势磅礴,中间有一柄镂空的洛阳铲,代表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这是一座由考古发现的千年王都;仰望穹顶,可见一圈圈金色年轮,寓意郑州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脚踏实地,地面投影与年轮顶饰上下呼应,象征着从古至今城址从未迁移。这种“博物馆+大遗址公园”的全景式展示等,活化文物资源,共享文化遗产,让历史馈赠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力量。
2023年,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中首次发现早商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中华黄金文明成形的重要标志和成型的酒礼器组合等重要文物,关于郑州商城的中华文明考古之路依然在继续。
古都新生 薪火相传
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统一王朝,郑州完整经历并参与推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最主要实证地之一。
郑州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从未中断,涵盖了中华文明起源到现当代,堪称5000多年中华文明最全面、最连贯、最典型的代表。目前,全市拥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套),15项考古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郑州,如今正着力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历史脉络、展现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黄河、嵩山和炎黄二帝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郑州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与外部文化的交流融合之中,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2023年,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郑州举办,旨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郑州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持续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推出“世界大河文明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等精品展览,有力彰显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此同时,郑州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管城回族区的顺城街、平等街和阜民里等特色街区,品尝特色小吃,感受人间烟火,品味惬意郑州;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地登封,夜游嵩山,登上峻极峰顶观云海看日出,感受少林文化之厚重,欣赏嵩山之俊美;在中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沉浸式戏剧手法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助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随着“米”字形高铁网的建成,郑州呈现“小时圈”现象。从郑州出发,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国内其他古都,联合带动河南文旅市场火爆出圈,助力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使郑州进一步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好态势、好气势,成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展示窗口。
少林功夫、河洛剪纸、郑州窑青瓷、黄河澄泥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河南省共同组织的2024年第一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在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精彩亮相,以“黄河之畔 家国共建”为主题的郑州体验项目区人气颇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在这里通过视、听、触等多种互动方式,全方位感受“老家河南”的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5年4月,郑州市如期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开展宣传工作,助力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郑州各地各部门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依托“红石榴”工作站等阵地,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宣传月活动接地气、受欢迎、入人心。
黄河之滨,中原腹地;风华“郑”茂,文脉不朽。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路娇
作者为大河网记者
责编:刘雅 金向德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