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道德经》——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
发布日期:2025-09-30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老子被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被推崇为“君人南面之术”的《道德经》,内含理身理国之道,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指南,更是一部包括医学、科学、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生态学、宗教学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百科全书,后世将这门专业的学问称之为“老学”。难怪有人说,不读《道德经》,就难以理解“中国智慧”。

      如今,以研究老子其人、其书、其学为主题的老学典籍文献,业已自成体系,并极具特色,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渗透、多语种翻译、多国度影响、多载体凸显、大容量存世(存世总字数至少3亿字)的特征,其历时之久、散布之广、语种之多、数量之巨、影响之深、价值之高、分量之重,在先秦诸子中均名列前茅。在中国传统经典中,《道德经》位居外译之首。


《道德经》的作者及其成书

      司马迁《史记》为老子做了四五百字的传记,刻画了“犹龙”般的老子形象。

      其一,指出老子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周朝史官身份,为他博览群书,纵论天下大势,感悟古今变化之道,进而创作《道德经》提供了绝佳条件。

      其二,指出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一事。《庄子》书中也载有孔、老二人多次在不同地点会面的情景。《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书都肯定了孔、老之间的师生关系。

      其三,指出老子学说以“清静无为”为基本特点:“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可谓是特立独行。

      其四,交代了《道德经》一书创作的由来,即老子感周朝之衰败,乃决定出关隐居。而把关的关令尹喜恳请他传道解惑,“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说明司马迁看到的《道德经》已经分为上、下篇,而且是完整的5000多字。旁证是北大汉简本《老子》的第一、二、四简,其背面分别写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

      其五,指出老子寿命很长。“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言下之意是,老子身体力行,以道德养生,虽身处于乱世,却能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也印证了《道德经》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之不虚和“死而不亡者寿”的鲜明观点。其所著《道德经》流传2500多年长盛不衰,就是明证。

      《道德经》,初名《老子》。《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书·景十三王传》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后又称《道德》,概其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上、下篇。葛玄所作的《老子道德经序诀》载:“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

      《老子》从何时开始具有经的地位呢?《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老子邻氏经传》4篇、《老子傅氏经说》37篇、《老子徐氏经说》6篇、刘向《说老子》4篇,说明汉初已视之为经典,且至少在魏晋时期《道德经》书名就已流行起来。皇甫谧的《高士传·老子李耳》说老子“作《道德经》五千余言,为道家之宗”,王弼注书时径称《老子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称《道德经》为《道德真经》,以示尊崇。


《道德经》的传承及其历史影响

      《道德经》一经出世就备受世人推崇。战国时期的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专门著有《解老》、《喻老》两篇,这两篇成为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道德经》注释。至元代,张与材在为杜道坚所著《道德玄经原旨》作的序中写道:“《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

      《道德经》大行于世,启发了中国士人学究天人、博古通今、修身治世的自信与豪情,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大都崇奉黄老道家思想,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文人雅士也往往以《论语》入世,讲究经世致用;而以《道德经》超世,涵养“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超然物外境界,儒道互补、内圣外王,为开创“中国之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东晋殷仲堪感言:“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足见其对《道德经》的珍爱,亦可知《道德经》已然成为滋养士人精神世界的宝典。

      《道德经》的通行本主要是汉代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和魏晋时期的《老子注》。前者,据王卡考证,约成书于东汉中后期,每章均有标题,如第一章《体道》。该书体现了黄老道家思想盛行时代氛围下的《道德经》解释特色,如第四十七章中称:“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而王弼的《老子注》是“正始玄风”盛行时代氛围下的经典注释本,展现了“以无为本”、“崇本息末”的玄学风格。例如,其注第四十章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此外,还有汉代《老子想尔注》、唐代傅奕《道德经古本》、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老子》汉文写卷、终南山古楼观老子说经台的唐定本《道德经》开元石经等版本。

      到了现代,各地先后出土的新的《道德经》版本,为研究其历史流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它们分别是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2本、郭店楚墓的战国楚简《老子》以及北大藏汉简《老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两本《老子》。据专家研究,其中甲本现存约4640字,掩损约1300余字,卷后有古佚书《五行》、《九守》、《明君》、《德圣》4种,均抄录在24厘米宽的帛卷上。《老子》乙本现存约6046字(含缺损补字),卷前有古佚书4种《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统称“黄老帛书”(或称“黄帝四经”),均抄录在长48厘米的帛卷上。此两本,均分上、下篇,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且文字连抄、不分章,顺序与通行本大体相同。甲本约抄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字体由篆体向隶书过渡,又不避讳刘邦。乙本避讳刘邦,隶书抄写,约抄于公元前179 年至公元前169年。学者杨义认为,甲本与乙本虽然同源,但体现出了《老子》经典化和神圣化的过程。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楚简《老子》甲、乙、丙3组,墓葬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老子》抄写时间应该更早,应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传抄本。其简文是连抄的,三组简之间没有先后关系,是依简形与编线契口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组,可能属不同的作者。学者李健著书《素朴为王——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思想体系》认为,甲组是最古最优的哲学体系,或为《老子》的全部内容,或全部出自《老子》。多数学者认为,郭店简本是摘抄本,不是完整版。可以肯定的是,通行本《老子》是经过历代传抄,不断整合而成的。例如,通行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郭店简本中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虑”,似乎少了儒道两家互绌的样子,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其中有一部《老子》,残断竹简共281枚。其简长约32厘米,三道编绳,有契口。每简容28字,字形清晰匀称,抄写年代约在帛书甲乙本和王弼本、河上公本之间,应早于公元前100年。汉简《老子》共77章,其中《上经》44章、《下经》33章。

      近年来,“老子热”兴起,国内形成了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河南鹿邑老子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等研究机构,学界还成立了华夏老学研究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中华老子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推出了《中华老学》、《老子学刊》、《国际老学》、《老子学集刊》等专业学术期刊,创办了《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学术论坛、老子元典文化高峰论坛等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出版了《老子今注今译》、《老子古今》、《道德经通解》、《老子传真》、《北大汉简老子译注》等一批或学术精深或雅俗共赏的著作。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老学史》、《二十世纪中国老学》、《中国老学通史》等集大成之作。这些都体现了老学界积极主动因应时代呼唤,传承《道德经》的“冲和守中”共生智慧,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努力及成效。


《道德经》首创的中国哲学标志性概念

      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提出,“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道德经》中的一些概念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石,如首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蕴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哲学基本内涵。此外,还包括有无、动静、强弱、虚实、阴阳、治乱、难易、生死、奇正等数十对(个)哲学范畴。

      尊道贵德。《道德经》指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51章),这是因为“道生之,德蓄之”,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而来,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只有遵从于道、贵重于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天下太平。

      清静不争。清静也是《道德经》的标志性概念之一。在老子看来,“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是天下的正道。唯有清静,才能复命,这也是所有生命的常态。如其不然,就是妄作,定会带来灾难。唯有清静,我们才能易于看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脉络,从而懂得趋避,以此做事可成功,以此养生可长生久视。而“不争”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做冷静理性的生活主宰者,不为欲望牵绊,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力争做到“天长地久”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道德经》言“不争而善胜”(第73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启示人们不争是一种境界,是深谙利害相随之理;有时表面上失去,却从另一个层面上获得。胜不骄、败不馁,事情反而容易成功。

      自然无为。自然是道的本性,也是《道德经》中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范畴。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第25章)。作为本源性的道为何要法自然呢?这正是道不自大的体现。道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的玄德本性。因此,道并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反而是隐藏于万物之后。这一点也启发了有道的圣人,能够“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63章)。在老子的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管理者顺应自然而为,从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社会井井有条,人们安居乐业,百姓也觉得一切都自然而然,似乎没有领导者在作为一般。这里的自然,蕴含着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圣人的作为,其实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也就是无为。换言之,即“希言自然”(第23章)。

      “无为”也是《道德经》的独特话语。它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而正是不妄为,不违背大道而为。因此,老子强调“为无为”(第63章)。“无为”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是积极作为而达到的。“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64章)。圣人能够顺道而为,因此没有失败的事情发生。换言之,无为是圣人成功治世的标配,即指其内在的能力与品性,故而《道德经》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


《道德经》之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深厚的史学传统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5000多年不曾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史官的老子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因此,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唯道是从”(第21章)的理想信念,选择历史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同时也坚守“唯施是畏”(第51章)的底线思维,选择正义的一边,虽九死而不悔。

      中华文明何以历久弥新,用《道德经》的思想来说,其根本原因就是葆有“反者,道之动”(第40章)的勇于自我否定和创新的品格。《道德经》第22章言“敝则新”,即推陈出新之意。同时,第15章又指出“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里强调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盈”即创新并不等于否定过去的一切,蔽旧往往是孕育创新的摇篮。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也是老子辩证思想的高妙之处。此外,创新精神还体现在自强的品格上,《道德经》说“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第33章),强调不畏艰险、勇于自我革命,从而能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开始,进而臻至“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54章),激励人们不断扩宽心胸,最终以天下为怀。

      中华文明何以多元一体,以《道德经》的思想来看,就是“得一”乃天下万物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依据,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第39章)。“一”,是整体,是系统,是一致,唯有“得一”,万事万物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贯通性。其实,“得一”就是有德(得)于“道”的体现。对个体而言,要“营魄抱一”(第10章)无离,做到形神俱妙;对于治世而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2章)。“圣人抱一”,就是他爱民治国以无为,能够不以亲疏贵贱看待人与事,能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第49章)的无私之心,故而天下归心。

      中华文明何以持守包容品格,以《道德经》的思想来看,就是中华民族推崇“上善若水”(第8章),水能就下,从而能够保持谦下的品格。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够“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从而能够用人之力,发挥各人之所长,共同成就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还在于《道德经》强调的“弱者,道之用”(第40章)。大道的作用体现在柔弱上,因此“柔弱胜刚强”(第38章)。柔弱者,能屈能伸,能够保有忍耐力,能够持有“三宝”,即慈、俭、让,用爱心、节制和谦让的精神来对待他人,从而保持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

      中华文明何以高扬和平的旗帜,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真正明白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是在阴阳平衡的调适中实现和谐的。“和”是事物应然的状态,也是健康的状态。《道德经》强调“知和曰常”(第55章),知道、把握“和”是事物的常态。而人的作用,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道德经》还警示世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79章)社会实践中要尽可能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到“大怨”,要“见小曰明”(第52章),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64章),从而维护和平安定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鲁迅曾感叹:“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老子《道德经》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传户诵的一部书。”

观众在《道德经随想录》作品前拍照___中新社记者__潘旭临_摄.jpg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中新社 龚普康/摄

      《道德经》内涵深刻,令人回味悠长。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学习弘扬《道德经》智慧,也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22&ZD313)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谢清果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王怡凡 金向德

流程制作:杨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