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山海相携 手足情深——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再续“闽宁协作”未了情
发布日期:2023-04-15

微信图片_20221202115033.jpg

民族歌剧《山海情》剧照


受访者: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导演 王筱頔

采 访:本刊记者 金向德 王怡凡



2021年热播剧《山海情》,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和好评,让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宁夏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人间奇迹家喻户晓。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走上“党代表通道”,讲述了菌草作为扶贫协作重要产业,帮助宁夏西海固1.75万农户家庭摆脱贫困的故事。


喜迎党的二十大,2022年国庆期间,闽宁两地人民再叙“山海情”,以歌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联合出品,用感人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和真情的演绎再现闽宁镇的发展变迁,热情讴歌脱贫攻坚英模的事迹和精神。


相比电视剧,民族歌剧《山海情》有着什么不一样的艺术魅力?该剧是如何把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闽宁模式”的宏大叙事搬上舞台的,彰显“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新时代命题的?近日,围绕上述话题,记者专访了该剧导演王筱頔。


记者:前年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出圈,“主旋律也可以这样好看”的反响在业内外传遍。去年民族歌剧《山海情》完成首轮演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这部歌剧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王筱頔: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自电视剧《山海情》改编而来,聚焦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波澜壮阔的脱贫变迁史,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歌剧上半场讲述在“吊庄移民”政策引领下,西海固百姓克服重重困难,从南部干旱山区搬迁到贺兰山脚黄河灌区的故事。1996年,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政府建立吊庄基地,但那时候的闽宁镇还未开发,“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砾满地跑”。在马得福这样踏实肯干、乐观执着的本地青年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吊庄基地安居乐业、落地生根。“高高低低我向前冲,要踏出一个平坦坦。”这是马得福的心声,也是无数闽宁镇建设者的共同心声。歌剧下半场讲述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的支持下,马得福和以陈金山为代表的福建援宁团队紧密合作,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终于,蘑菇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同时发力,闽宁镇破茧成蝶,蜕变为美好新家园。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与灵芝种植者、蚯蚓养殖户等群众交流,他们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闽宁协作,就没有他们如今的好日子。各族干部群众的淳朴厚道与感恩之心,正是这片热土上最淳朴、最真实的情感。《山海情》的故事在全国各地真实上演着,涌现出了一批批致富“领头雁”“开路人”,他们用真情付出演绎着现实版的山海情深。


“闽宁模式”成为了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典范,闽宁镇也由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将这片大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呈现给观众,正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记者:据我们了解,该剧剧本写法沿袭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典型样式,即所谓“话剧加唱”。从舞台艺术来看,以民族歌剧形式再度呈现的《山海情》有哪些独到之处?


王筱頔:与电视剧相比,歌剧篇幅有限。所以,我们以歌剧思维对原作进行裁剪,对电视剧中的张书记、白校长、水旺、尕娃等人的情节线做了割舍和弱化,集中展现了西海固人民从移民搬迁到脱贫攻坚的过程,着重塑造了在西海固土生土长的马得福和福建援宁干部、副县长陈金山两位男主人公,展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真实情感。观众可以从马得福的《圪梁梁上喊苍天》唱段中体味当地青年干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昂扬斗志,也能从陈金山的《走遍西北的山》唱段中体味闽宁情深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俩的二重唱《海风吹向贺兰山》更是充满张力,展现出人性之美和建设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歌剧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从写意的层面,展现群体的精神力量,并通过咏叹调抒发情感。中国民族歌剧“话剧+唱段”的形式来源于戏曲,无论是京剧、评剧还是其他戏曲,都是唱一段、说一段的形式;音乐则主要以西北民歌为素材,如宁夏的“花儿”等。对于闽宁两地的人物,唱段也有不同的设计,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借用该剧作曲孟卫东的话来说,就是村民的音乐形象用“花儿”作为主要的音乐素材是顺理成章的,而福建援宁干部、技术人才的音乐形象则是比较知识分子化的。


贺兰山下一望无际的大戈壁,黄沙漫天……生命在这里吟诵出希望,奋斗出勃勃生机。感谢《山海情》,让我领略了朴实、乐观、重情重义,让我感受到了生命迸发出来的激情!


记者:歌剧中从宁夏大山初到福建的姑娘发出了“闻到了吗?海是咸的”由衷感叹,这句发自肺腑、扣人心弦的话语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那么,这部剧又是如何呈现“闽宁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重大主题的?


王筱頔:“闻到了吗?海是咸的。”这句台词确实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麦苗为代表的宁夏姑娘们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远隔数千公里的福建务工,这种离开故土时的依恋与不舍、对新环境的好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全部凝练在这句话中。演员们的话语朴实、表演真诚,做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瞬间与台下观众形成共鸣,也将叙事主线推向高潮,集中表达了全剧闽宁携手、守望相助的意蕴和主旨。


福建和宁夏,一个寓意“海”,一个代表“山”;一个是发达的东南沿海开放省份,一个是地处西北内陆的民族地区;在许多人的传统印象当中,一个代表开放、现代,充满活力,一个相对落后和闭塞,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样两个相距遥远的地区,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下,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便有了“山海情深”的故事。


马得福和陈金山齐心协力,一个满腔热血,一个充满智慧,他们都是为了当地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在努力拼搏。剧中的他们,用歌声的情感互动表达了闽宁两地间的深厚情谊。还有从宁夏来到福建务工的姑娘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这些,都生动展现了闽宁两地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明主题。


为充分呈现“闽宁协作”主题,我们在舞台上设计了一条延伸的道路。这条道路布置了各种象征符号,寓意大家携手同心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从漫天黄沙到青山绿水,加上充满诗意的“相信大海有一天会把沙漠染蓝”的抒情咏叹,可以说,这部剧处处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景象。


微信图片_20221202115049.jpg

民族歌剧《山海情》剧照


记者:这部歌剧充分吸收宁夏“花儿”等民间音乐元素,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在您看来,颇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原汁原味的方言,与“野茫茫,情忽忽”式的中国诗意文本表达相得益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气神?


王筱頔:音乐是歌剧艺术的主导,是衡量作品质量的重要元素。民族歌剧《山海情》在体现宏大主题时,把音乐作为重要标尺,也是这部剧抒发情感、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西北的宁夏,音乐地域色彩浓厚,承载着西北人坚忍不拔的气质。“花儿”在西北地区民间广为传唱,既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不乏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乡土气息浓郁。“花儿”无疑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西海固地区又是“花儿”艺术的中心区域。创作过程中,我们把“花儿”作为整部歌剧的铺垫,利用最原生态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作为音乐灵魂,剧中先后5次引入原生态“花儿”《泪花花把心淹了》,使得全剧始终蕴含民族歌剧元素。此外,马得福和水花的二重唱《心中有个尕妹妹》,水花的《花儿三唱》《天边风起云飞扬》,马得福的《圪梁梁上喊苍天》《一番话掀动我心潮》,麦苗的《等我回来》和马得福、陈金山的二重唱《海风吹向贺兰山》等,都是在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而服务。


剧中闽宁两地干部群众都用各自方言展开对白,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山海交融的主题愈发鲜明,立体生动的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演绎过程中,我们的演员发挥了出色的唱功,如饰演马得福的王宏伟声音高亢宏亮,饰演水花的龚爽唱腔甜美细腻,把豪爽执著的西北汉子、勤劳善良的乡村女性塑造得淋漓尽致。与之形成共鸣的,是福建援宁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表现出的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剧中塑造的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可以充分领略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和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精神品质。


记者:“山海情”的故事已然家喻户晓,《山海情》也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那么,像《山海情》这类题材的剧目创作,如何做到令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铸魂?


王筱頔:民族歌剧《山海情》用歌剧艺术呈现了“闽宁协作”这个重大的现实主题,上演就收获了良好反响。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个时代主旋律,把老百姓的变迁故事呈现了出来。“主旋律也可以这样好看”的原因,也在于此。


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歌剧《山海情》作为电视剧版本的改编,充分发挥舞台艺术的魅力,在增强艺术感染力上下足了功夫。音乐创作上,把“观众爱不爱听,演员爱不爱唱”作为首要原则;故事呈现上,注重体现人文主义,通过细腻处理表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真实情感;舞台视觉上,电子屏与实景交相辉映,舞美呈现融入了宁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追求的是当代审美意识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离不开创作过程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许多观众认为我们的演员演出了西北人性格中的“生愣蹭倔”,这源于主创团队深入基层采风,俯下身子向当地人学习。还有,整部剧从表演、服装、化妆、道具到舞美等都吸收、融入了采风过程中撷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


总之,正是因为如此,民族歌剧《山海情》才得以把艺术创作与时代潮流、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 金向德 王怡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2期

编辑:牛志男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