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秦岭:中华民族的祖脉
发布日期:2024-01-09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充分彰显了秦岭的重要地位。

秦岭—大巴山脉在地质学概念上同属一座山脉,也被看作是广义的大秦岭。这一区域涉及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等6个省市,分布着众多自然生态保护区,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等,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绿肺和生物基因库。长江、黄河流经秦岭山脉南北,水系纵横;华山、终南山、武当山、太白山等诸山屹立,声名远扬。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华夏史。”作为华夏文明发祥的重要文化源地和历史文化基因源地,秦岭与黄河、长江构成“一山两河”的华夏轴心地带。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得秦岭山脉孕育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元的文化类型,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被尊为“中华父亲山”。

从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来看,远古时期的秦岭山脉就留下许多古人类遗址和先祖神话遗迹,此后更成为周、秦、汉、唐等王朝共约20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史上这一区域发生过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其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的根脉与多民族的交融

秦岭山脉是我国最早有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等遗迹,包括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100万年的郧县猿人、115万—70万年的蓝田猿人等10多处。其史前遗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久远、覆盖面积广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链条,孕育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期文明,表明这里是史前人类活动聚集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生成演进的根脉之地。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孕育关系紧密,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文明的生长、民族的发展尤其如此。以秦岭山脉为中心腹地,以其南北两侧长江、黄河流域为轴线所形成的广袤地区,正是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孕育、生长、壮大的核心区域。正如司马迁《史书·封禅书》所言“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秦岭山脉长久以来就是我国先祖传说的汇聚之地。从位于陕西蓝田的中华始祖母华胥氏之华胥陵,到甘肃天水的创世神伏羲之伏羲庙,再到陕西宝鸡天台山的神农氏之炎帝陵,众多遗迹神话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肇始与初创的远古记忆,也印证了秦岭山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祥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我国历史进入长达2000年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秦岭时代。文王承继伏羲八卦,始创周易;周公制礼作乐,普施教化;诗经民风国颂,雅俗共赏……这些传世经典,在西周时期集中出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春秋战国,秦岭山脉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区。3000多年前,秦人祖先迁居于天水一带,在与周边游牧民族长期的交往之中,秦人与羌戎融合共生。秦孝公广纳贤良,博采诸子百家,力主商鞅变法,终由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至此,秦岭区域被全部纳入秦国版图。秦王朝的建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的统一,得益于当世文明精华的集成。随着北讨匈奴、南平百越战略的推进,国家的统一加快了华夏民族与四方族裔的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共生的政治文化基本格局。咸阳立于秦岭之下,秦岭山脉随国威而声名远扬,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这一区域不仅为秦王朝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更是历经春秋战国逐渐构建了我国早期民族大融合的基本格局。

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开始,两汉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各民族相互促进发展,使得汉朝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秦汉雄风的龙脊。其强大兴盛、和亲政策的推行以及民间杂居、相互通婚现象的普遍存在,推动了各民族的往来。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涉及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南方的诸越、“南蛮”等,西北的氐、羌、月氏等,以及西南地区的蜀、巴、叟等众多民族。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强的国家,西汉开启了丝绸之路,秦岭山脉古道也成为联系南北的重要纽带。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秦岭山脉便是佛教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自此至唐,鸠摩罗什、玄奘等都曾在此讲经说法,八大祖庭中的六大祖庭(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都位于秦岭北麓内外,草堂寺、白马寺、龙门石窟等佛教圣迹在秦岭山脉存续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岭山脉南北历经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20余个地方政权。这也导致大量人口的流动迁徙,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客观上推动了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从东汉末年起,大量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而部分汉人则迁往周边地区,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混居的格局。随着西晋政权的瓦解,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地方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诸多习俗流入中原,包括语言、文学、音乐、饮食、服饰等,汉族传统文化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南方地区则随着晋室衣冠南渡,汉族与东南百越开疆拓土,融为一体。北魏结束十六国纷乱的局面,孝文帝全面实行汉化政策,促使各民族的交融达到空前程度。

此后的隋唐一统使这种大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升华,为中华盛世的出现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秦岭山脉,见证了这一民族融合与文明演进的重要过程。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王朝面对周边契丹、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推行了设置羁縻府州、和亲、朝贡贸易等一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各地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原文化广泛传播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核心圈,在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如唐太宗时期的《十部乐》中有8部来自西域;开元时期长安的胡服、胡妆等的流行也都与西域少数民族和中亚文化息息相关。中原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包容性,不断借鉴吸纳其他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特色,逐渐汇聚、凝结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就是历代名人雅士所青睐的修身养性之地,西周的姜子牙、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汉初的张良、全真教王重阳、唐代诗人王维等都曾隐居于此,孕育了独特的终南隐逸文化。这里是贤人储备之地,也是文化滋养之地。在大唐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下,它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大舞台。西周太史伯阳父曾说,“夫国必依山川”。无疑,秦岭山脉就是庇佑周秦汉唐盛世发展的名山圣地。

自宋朝建都汴梁(今开封)开始,秦岭山脉逐渐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宋、西夏、吐蕃诸部的交界地带,在宋金对峙时期,秦岭山脉作为横断南北的边界,又成了双方博弈的主战场。特殊的地缘和交通环境,造就了这个联系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廊道,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榷场、贡使、和市等商业贸易活动,增强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宋、辽、金、西夏之间由对峙冲突到逐步融合,相伴而来的大迁徙更加改变了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明、清时期,秦岭山脉有数百万移民迁入,成为客家人北迁定居的重要区域,并形成东民西迁、南民北迁的局面。至清朝,形成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不断巩固、发展。

自古以来,秦岭山脉就是多民族的共有家园。如今,这里主要居住着汉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彝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羌族等,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

历经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以其从未间断的文明演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秦岭山脉则以其独特地位和恢弘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之祖脉。


秦岭区域文化演进与民族融合的特征

秦岭山脉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历程及其基因库的形成。华胥陵、伏羲庙、炎帝陵等始祖文化古迹,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人文初创时期的恢弘画卷。西周制礼作乐、易经诗典,开始了中华文明的奠基;春秋百家争鸣,为秦汲取精华,遂统一天下,形成中华文明的集成期;汉唐盛世,高度繁荣、开放包容的时代造就了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儒家跻身庙堂,丝路通拓西域,中华文明远播四海,佛教祖庭遍布长安,终南山水隐逸群贤,多元文化和各民族汇聚,此乃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溯源地。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倚靠的巨大地理单元,秦岭山脉滋养了周边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孕育了《终南山赋》《高唐赋》《溪山行旅》等诗词歌赋和山水书画经典,促进了我国传统艺术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富有东方文化神韵的美学意境,赋予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山水情怀与人文气质。作为我国古代重要历史的场域,秦岭山脉存续了诸多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遗产,包括历代都城、帝王陵墓、宫殿遗址、古道驿站、悬崖碑刻、名寺古刹、史籍经典等。

秦岭山脉是与文明历程直接相关的民族融合的典型区域。从史前遗址到汉、唐国都,从以关中、河洛地区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到汉代以长安为核心区域的汉民族的形成,再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秦岭山脉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基础,文化融合则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不曾间断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摇篮,秦岭山脉一直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核心地区所在。伴随朝代更迭,我国历史上多次涉及诸多民族、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迁徙、大融合,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核心起源与融合发展,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这里还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融汇之地,并由此成为东南西北四方朝圣、文武之道圣贤齐聚的所在。

秦岭山脉是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枢纽。“西北走廊”“藏羌彝走廊”“南岭走廊”等三大民族走廊与丝绸之路等文明廊道在空间上高度重合,这表明了民族迁徙融合与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秦岭山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缘优势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脉特征,使其成为中原、巴蜀、荆楚、陇南、藏羌彝等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巨大文化生态圈,更是丝绸之路、黄河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汉江文化走廊、长江文化走廊等我国重要文化走廊的交织相连之地。绵延不绝的秦岭文化廊道,促进了各民族迁徙融合、多元文化渗透交融,也是维系和守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纽带。

地域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决定了秦岭山脉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山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又促成了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和真实性。一方面,古道及与山区外部形势紧密关联的区域常常是对峙、征战所在,它们亲历了秦岭内外刀光剑影的场面;另一方面,高山密林与闭塞环境又使其成为躲避战乱、寻求安宁的庇护之地和世外桃源。至今,这里的方言南北荟萃、民俗琳琅满目,民风也如大山一般坚韧淳朴、包容宽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秦岭山脉更是成为团结和睦、欣欣向荣的各民族共有家园。

如果说阿尔卑斯山是西方文明的精神家园,那么秦岭山脉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秦岭应充分利用其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中华文化圣山”形象,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第一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4期

责编:张昀竹  王孺杰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