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党旗合影
2016年8月23日,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看望搬出大山的乡亲们。他动情地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曾经,“班彦”这个在土族语言中寓意“富裕、幸福”的地方,是全县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是其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从重点贫困村到小康新村的美丽蝶变,处处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今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作为代表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奖牌。如今,班彦村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爱戴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际行动,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
村里的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
易地搬迁挪穷窝
村容整洁,住房舒适,环境优美,柏油路直通家门口……阳光下的班彦新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村子的变化,年近八旬的土族老人吕有荣最有发言权。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只见墙上贴着壁纸,水晶吊灯晶莹剔透,地板一尘不染。“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房间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们出门上学不方便;吃得也很凑合,难得吃上新鲜蔬菜。”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吕有荣说,班彦村过去长期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人们“躺在土窝窝里懒得动”。
曾经,旧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不通自来水,村民吃的是窖水,一条7公里长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更是举步维艰。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按照户均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居。同时,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标准化配电工程,修建了卫生厕所、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厨房接通了天燃气,并安装了“柴改电”热炕设备。
2017年10月,班彦村484名村民顺利入住安全实用、配套齐全、漂亮美观的新居,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务工难、娶妻难”等问题,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安居梦变成了现实。“以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新房子。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生活与城里人一样了。”吕有荣感慨地说,平坦的公路穿过村口,校车开到家门口,娃娃们上学不用发愁……这些变化让他无比欣慰。
目前,吕有荣的儿子不仅种植了200亩土豆、100亩燕麦,还养了40头牛;儿媳妇则通过村里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利用自家小院办起了农家乐。“共产党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总书记的关怀我们永远不能忘!”这是吕有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村里的土族妇女通过刺绣脱贫
产业兴旺奔小康
挪出穷窝窝,走向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让村民们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这两年,农闲时节村民扎堆聊天、晒太阳的现象少了,大家谋出路、谋发展、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5年前习总书记来村里,嘱咐我们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我自己有点做饭的手艺,就在自家小院里开办了农家乐。”村民吕有成说,现在家里挣钱的路子多了。
曾经的贫困户吕有金,如今也重新拾起家传的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了酿酒作坊。他说:“以前在山上,没条件更没门路,现在工作队和村上支持我酿酩馏酒,2019年净收入超过了10万元。”
村民李卓卡是位绣娘,一根银针和两根彩线在她的手间自如穿梭,不一会功夫一朵七彩艳丽的“太阳花”便绣制完成。近年来,随着土族盘绣不断走俏市场,往昔土族群众的衣服装饰物也成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如今,班彦村已确定盘绣产业户145户,形成“公司+基地+带头人+基地成员”“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户监督、合理分配”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
在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帮扶和谋划下,班彦村通过八眉猪养殖、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生态补偿、光伏扶贫、酩馏酒酿造、盘绣制作、转移就业等多项脱贫措施,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
“新村修建了户均36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按照‘党组织+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建成综合养殖场并投入运营;完成了以旧村1824亩退耕地为主体的生态补偿项目;成立了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并建设盘绣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时任五十镇党委书记仲鹏祥介绍说。如今,村里5户农家乐悄然起步,“班彦”酩馏酒商标注册完成,5座特色种植连栋温棚建成。同时,青海首个接入“光伏云2.0”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可让户均年收入2500元,持续获益20年。
新房子,新生活,新路子。当前,搬入新村的班彦村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致力于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起点上续写新的奇迹。
手机成了新生活的标配
团结奋进感党恩
“青海青、湟水黄,民族娃、团结花,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这段全村人都会的花儿,唱出了班彦村各族群众内心深处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班彦村紧紧围绕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将发展生产同促进就业相结合、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同保护民族文化特色风貌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做强做大产业项目,把班彦村打造成有颜值、有活力的幸福之村。
逐渐富裕起来的班彦各族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近年来,班彦村不仅知名度高了,关键是产业项目多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下的精准扶贫收到了超预期的效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张卓麻什姐是个能干的人,在家里做刺绣活儿挣钱。她的儿媳妇也是个勤快的人,并且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广东。一个生活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姑娘,不仅看上了高原贫困村的小伙子,还踏踏实实地留在这里过日子,成为村里的美谈。
如今,村民们自发地在新村后山上栽下一片感恩林,以此表达大家的共同心声:祖祖辈辈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班彦村时嘱咐当地干部群众,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这些亲切朴实的话语,全村人一直铭记在心间……
班彦,这个“富裕、幸福”的地方,终于变得名副其实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5期
文:本刊通讯员 牟泉 苏晓村
图片:牟泉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章诗谣(实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