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美丽蝶变新家园 唱支花儿给党听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掠影
发布日期:2021-07-09


4M1A8760_副本.jpg

4月28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党旗合影


2016年8月23日,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看望搬出大山的乡亲们。他动情地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曾经,“班彦”这个在土族语言中寓意“富裕、幸福”的地方,是全县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是其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从重点贫困村到小康新村的美丽蝶变,处处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今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作为代表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奖牌。如今,班彦村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爱戴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际行动,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


作品:土族群众关注全国两会 作者:牟泉 电话:13309723050.jpg

村里的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


易地搬迁挪穷窝


村容整洁,住房舒适,环境优美,柏油路直通家门口……阳光下的班彦新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村子的变化,年近八旬的土族老人吕有荣最有发言权。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只见墙上贴着壁纸,水晶吊灯晶莹剔透,地板一尘不染。“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房间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们出门上学不方便;吃得也很凑合,难得吃上新鲜蔬菜。”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吕有荣说,班彦村过去长期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人们“躺在土窝窝里懒得动”。

曾经,旧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不通自来水,村民吃的是窖水,一条7公里长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更是举步维艰。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按照户均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居。同时,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标准化配电工程,修建了卫生厕所、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厨房接通了天燃气,并安装了“柴改电”热炕设备。

2017年10月,班彦村484名村民顺利入住安全实用、配套齐全、漂亮美观的新居,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务工难、娶妻难”等问题,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安居梦变成了现实。“以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新房子。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生活与城里人一样了。”吕有荣感慨地说,平坦的公路穿过村口,校车开到家门口,娃娃们上学不用发愁……这些变化让他无比欣慰。

目前,吕有荣的儿子不仅种植了200亩土豆、100亩燕麦,还养了40头牛;儿媳妇则通过村里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利用自家小院办起了农家乐。“共产党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总书记的关怀我们永远不能忘!”这是吕有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照片 213.jpg

村里的土族妇女通过刺绣脱贫


产业兴旺奔小康


挪出穷窝窝,走向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让村民们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这两年,农闲时节村民扎堆聊天、晒太阳的现象少了,大家谋出路、谋发展、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5年前习总书记来村里,嘱咐我们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我自己有点做饭的手艺,就在自家小院里开办了农家乐。”村民吕有成说,现在家里挣钱的路子多了。

曾经的贫困户吕有金,如今也重新拾起家传的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了酿酒作坊。他说:“以前在山上,没条件更没门路,现在工作队和村上支持我酿酩馏酒,2019年净收入超过了10万元。”

村民李卓卡是位绣娘,一根银针和两根彩线在她的手间自如穿梭,不一会功夫一朵七彩艳丽的“太阳花”便绣制完成。近年来,随着土族盘绣不断走俏市场,往昔土族群众的衣服装饰物也成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如今,班彦村已确定盘绣产业户145户,形成“公司+基地+带头人+基地成员”“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户监督、合理分配”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

在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帮扶和谋划下,班彦村通过八眉猪养殖、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生态补偿、光伏扶贫、酩馏酒酿造、盘绣制作、转移就业等多项脱贫措施,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

“新村修建了户均36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按照‘党组织+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建成综合养殖场并投入运营;完成了以旧村1824亩退耕地为主体的生态补偿项目;成立了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并建设盘绣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时任五十镇党委书记仲鹏祥介绍说。如今,村里5户农家乐悄然起步,“班彦”酩馏酒商标注册完成,5座特色种植连栋温棚建成。同时,青海首个接入“光伏云2.0”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可让户均年收入2500元,持续获益20年。

新房子,新生活,新路子。当前,搬入新村的班彦村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致力于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起点上续写新的奇迹。


4M1A8854_副本.jpg

手机成了新生活的标配


团结奋进感党恩


“青海青、湟水黄,民族娃、团结花,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这段全村人都会的花儿,唱出了班彦村各族群众内心深处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班彦村紧紧围绕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将发展生产同促进就业相结合、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同保护民族文化特色风貌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做强做大产业项目,把班彦村打造成有颜值、有活力的幸福之村。

逐渐富裕起来的班彦各族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近年来,班彦村不仅知名度高了,关键是产业项目多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下的精准扶贫收到了超预期的效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张卓麻什姐是个能干的人,在家里做刺绣活儿挣钱。她的儿媳妇也是个勤快的人,并且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广东。一个生活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姑娘,不仅看上了高原贫困村的小伙子,还踏踏实实地留在这里过日子,成为村里的美谈。

如今,村民们自发地在新村后山上栽下一片感恩林,以此表达大家的共同心声:祖祖辈辈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班彦村时嘱咐当地干部群众,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这些亲切朴实的话语,全村人一直铭记在心间……

班彦,这个“富裕、幸福”的地方,终于变得名副其实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5期

文:本刊通讯员  牟泉  苏晓村

图片:牟泉

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章诗谣(实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