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湟源力量
发布日期:2022-04-18

湟源,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湟水之源,被祁连山支脉大通山、日月山、华石山所环抱,宛如一只美丽的“白海螺”。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为通往西部牧区门户,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茶马商都”之称。

在湟源,涛涛湟水于千山万壑间流淌而下,如慈母般哺育着美丽的河湟谷地,孕育出星汉灿烂的文明,沉淀出醇实厚重的历史——西王母的传说于这里诞生、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这里传唱、悠悠的马铃声自这里飘扬、华丽的排灯从这里点亮……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亘古不变的,依然是湟源各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互助的民族情怀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湟源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党建主责主业,聚焦“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着力打造“从严治党有力度、组织关爱有温度”的“双度”党建品牌。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优先选拔使用敢担当、敢作为的干部。深入挖掘“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如今,汉、藏、回、蒙古、土等各民族10万多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用绿水青山的底色和高质量发展的亮色谱写出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新时代华章。

2021青海·湟源排灯文化旅游暨河湟美食嘉年华活动民族歌舞专场演出(2021年7月30日).jpg

2021青海·湟源排灯文化旅游暨河湟美食嘉年华活动民族歌舞专场演出


立足生态 优化产业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湟源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之上的。湟源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政治嘱托,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国土绿化,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2.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响河、石崖庄等8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按期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任务。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清运。城镇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县城“煤改气”不断推进,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市最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华水库下闸蓄水,省内首个污水处理湿地公园建成,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水体功能。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湟源县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荣誉称号,使绿水青山成为湟源最亮丽的底色。

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湟源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推出227项改革措施,出台重点领域改革方案74项,形成了一批改革亮点。“国字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圆满完成,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西北民族地区推进改革的一个典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推进,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由“零”增长至10.93%。“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覆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获得国家评估组高度评价。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全领域改革扎实推动,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聚焦民生 促进振兴 深化普惠于民之策

民生福祉是发展最好的见证。

湟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不动摇,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百日攻坚”“作战单元”等方式,多层面落实、多方位推动,协同推进教育、就业、健康、金融和精神扶贫,按计划、分年度实现了58个贫困村退出、2329户730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近五年来,民生支出达到87亿元,占总支出的83.8%,77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高级中学建成开办,职校迁建新校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医覆盖率达到100%。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07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建成运营59个农村老年之家、38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连续4年累计办结400件民生小事。全力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湟源县坚持城乡一体推动,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高标准完成56个行政村“高原美丽乡村”和大华、日月2个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部完成,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新改建城乡道路41条,南环路、城拉公路等一批连接城乡的道路贯通,新增通车里程100公里。加快电力、燃气、供排水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功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43%。实施“微城建”项目19项,西小路公园、北极山公园相继建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43平方米,城乡宜居度、舒适度大幅提升。全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湟源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科学统筹、缜密规划、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农业生产质量越来越高、农村环境风貌越来越美、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用好用活东西部协作、转移就业、消费扶贫等帮扶政策,完善防止返贫监测体系和帮扶机制。围绕特色康养、景观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加快兔尔干乡村旅游、扶贫车间等项目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断增强;以持续实施“三乡工程”为主要抓手,搭建“三乡工程”服务平台,支持申中树莓产业园等农业田园观光综合体和休闲农业发展,培育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镇。持续推广“创业培训+创业政策扶持”模式,培育“三乡工程”发展主体、能人回乡创业典型。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百企兴百村”行动,加大涉农项目要素保障力度,吸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企业,打造企业兴乡产业示范工程;以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突出重点,加快编制村庄规划,以109国道沿线为重点,建成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4个高原美丽乡村,推进巴燕、波航2个集镇美丽城镇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完成年度农村户厕建设任务,推动和平乡小高陵等13个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大华镇黄茂等17个村人饮水平,新建改造通村公路33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


守望相助 手足情深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民族团结工作在湟源县全局工作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

湟源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思路举措,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根基、政治根基、社会根基、群众根基、工作根基,2019年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着力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宣传教育实践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滴灌式宣传教育,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着力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谋在深处、干在实处。聚力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以全域旅游牵引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实事办在人民心坎上,让民生有厚度更有温度。

着力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上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坚持平等团结、互利互惠、尊重包容、依法治理的原则,营造诚实互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推动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搭建形式多样的居民互动平台,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化内涵、创新载体,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行动,扩大社会参与,让创建工作真正成为“接地气”的民心工程、“促稳定”的系统工程、“助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显成效”的品牌工程,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打造湟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升级版。

着力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上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全面深化法治湟源建设,将民族事务纳入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续推动“枫桥经验”湟源化,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着力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上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基础。

湟水泱泱,和风旭日。湟源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将一如既往地满怀希望与憧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争当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排头兵”为目标定位,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湟源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3期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