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道中华 |古代中原区为什么不能像欧洲一样既耕又牧,如何解决缺马问题?
发布日期:2022-11-21

微信图片_20221106141017.jpg


一般来说,古代中原地区相对来说缺少马匹,其中以宋朝的情况最为明显。


而有着类似环境和农业习惯的古代欧洲,却并没有让人感到缺马,甚至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里,还一直以骑士闻名,其主要作战力量也是骑士及其侍从这样的精锐骑兵,靠他们的拼杀来取胜,步兵很多都是临时征调的农奴和少量步兵精锐(包括雇佣兵),只有那些大贵族、国王和山区领主的手中才有精锐步兵(包括近战兵和弓箭手)可用。


640.jpg


而不管是欧洲中世纪的日常战争,还是像十字军东征、百年战争这样的大规模战争,马匹都被大规模使用,很多骑士可能还不止一匹马。


要知道欧洲人也是农耕民族,为啥能养出大量的马匹来,不管是民间还是军中,都能看到数量众多的马匹,而偏偏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就非常缺马,官府费劲心力搞个“保马法”这样的马政,还会受到全社会的抵抗。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呢?


首先,影响欧洲和中国古代马匹数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气候不同,中国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而在其广阔的南方地区,由于潮湿、炎热、多水网、多蚊虫等因素,并不适合马匹的生长繁育,用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原手里。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


640 (2).jpg


甚至在南方的环境里,马匹还会因为夏日的酷暑而发生疫病,又会因为潮湿的环境,产生皮肤病或是各种蹄病,属实不适合马匹繁育。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越往南走马匹死亡率就越高,古代很多南征战役中,军马都会因此种种而大量非战斗减损。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除了少数地域,大多并不能大量养殖马匹。


同样的,欧洲也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马匹的生长繁育,去掉终日冰雪覆盖的北欧地区不谈,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地区,其实在古代也缺少马匹,当地马匹的生长繁育情况也不怎么样,因为当地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也有炎热等毛病,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总体也比中国南方好很多。


而到了东欧和西欧地区,情况却又不同了,东欧地区自不用讲,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正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而当地的气温在夏季时也不炎热,干燥少雨,全年气温偏低,地形也多平原山区,也不缺水源,正适合马匹的生长繁殖,著名的欧亚大草原甚至还缓缓延伸而来,养育着诸多牧马的民族和群体,匈人、马扎尔人、哥萨克、波兰人、匈牙利人等等。


640.png

▲欧亚大草原分布示意图。


西欧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处在如此条件下的西欧地区也天然就适合马匹的生长繁育,因为其既冬无严寒,又夏无酷暑,十分适合马匹的生长,在这一点上,西欧比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强。


640 (3).jpg


当然中国也有适合马匹生长的地方,除去万马奔腾的蒙古草原不说,光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北方地区、河套地区等,其环境和气候都比较适合养马,因为当地气候更温和,夏季干燥少雨,年均气温较低,但又不是特别低,无霜期更长,光照也足够,更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白灾还少,蒙古人等就曾在这些区域里养马,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640 (4).jpg


那么为什么中原即使有这么好的条件,也没有养出超越西欧的人均马匹保有量呢?这就要说到影响双方马匹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了——人均土地数量的不同。


西欧之所以明明是农耕文明,却还偏偏养育着大量马匹,和他们的土地数量和耕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与中国古代的精耕细作不同,古代欧洲由于人口相对较少、人均土地较多等方面的影响,土地利用率并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刀耕火种,等到西罗马帝国灭亡,蛮族重新占据了现今法国、德国等大面积土地以后,他们的耕作方式也还是很落后,工具效率低下,只有罗马式轻犁等工具,但这些工具在地中海周边等土壤松软的地区很好用,但是用到土地水分很大,土质沉重的西欧土地上时,却水土不服,无法做到深耕。


640 (5).jpg


因此很长时间里,西欧土地的开发率较低,即使到10世纪末期,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森林、荒地或沼泽,意大利只有很小一部分土地有人耕种,法兰西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低地国家(指今天的荷兰、比利时所在的地区,又音译为“尼德兰”)和德国土地的2/3,英格兰土地的4/5,都没有人耕种。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人就在这些天然草场、荒原和灌木林当中发展畜牧业,喂养着牛羊马匹,其数量巨大。


640 (6).jpg


影响西欧和中国古代马匹差异的另外一个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单位土地需要承载的人口数量有很多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非常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农民们很早就懂得利用淤泥、粪肥等材料增加土壤肥力,然后套种各种作物,能够让农田全年无休,连续不断的种植生长,以产出足够的粮食,来喂养众多人口。在农业技术没有带来革命性飞跃的情况下,要想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农业用地,更精细的农业生产,更有效率的淀粉作物产出。在农业区开辟大量土地养育马匹,会对粮食产量构成很大的影响,在中原地区养马不方便也不经济,尤其是唐以后,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至少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注意这是养一匹普通的马所需的花费,如果说养一匹战马,那么所需要的土地就更多了。中原地区对马的主要需求服务于战争和交通,而非耕作畜力,这种对优质的马匹的需求更加需要广阔的牧场,而不是家畜式的圈养。于是农业与牧业的土地矛盾变得极为突出。要耕地可以养活更多人,要牧场却由于气候或其它原因可能养不出优质的马,还要把相当一部分粮食或者高蛋白的豆类口粮喂马,当维持生存与满足奢侈两相权衡,中原地区一般选择要耕,而不是要牧。古代的许多军马场甚至都被老百姓的农田给挤占掉了,比如宋朝刚建立的时候,接盘了全国八十多个马场,而等到末期时,宋朝的马场已经被挤占的只剩下一小半不到了。


640 (1).png


而西欧中世纪的农业技术水平一般,缺乏粪肥堆肥技术等农业技术,因此他们的农田主要采用二圃制或是三圃制等轮耕制来种植,具体做法就是将耕地分为三个部分(三者面积相差不大,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轮种),每个部分分别有各自的用途,每年只有两部分耕地则处于耕作状态,剩下的一部分土地则处于休耕状态,被称为“休耕地”,不会种植粮食作物。


但休耕地倒也不是完全抛荒,一般欧洲人会将其变为家畜饲养场,畜牧着各种草食性动物,家畜排泄的粪便对于土地还是很好的肥料,而如果撒上牧草种子,种植苜蓿、大豆等固氮植物还可以养田,并作为各种牲畜的饲料。这些植物可都是非常优质的马料,非常适合喂养消化系统很弱,不会反刍的马匹。谷物种植和畜牧并存,是中世纪欧洲农业不同于其他农业地区的显著特征,因此能够蓄养大量马匹。


640 (4).jpg


既然中国中原地区有这么多客观原因无法像欧洲一样的既耕又牧,自我解决马匹问题,而马又是那么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战略工具,供需矛盾激烈,古代中国到底如何解决马匹问题呢?


答案令人意外。古代中原地区能养马,但是人地矛盾激烈,不舍得把生产效率高的耕地改为生产效率低的牧场,古代的南方,因为气候或其它自然条件不适合养马,而中国北方及农业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却有不少优良的养马地区,比如内蒙、河套、华北、滇藏等处。当中国处于大一统的王朝时,北方南方中原的经济融为一体,中央政府居中调度,南方多产的粮食向北方运输,北方的马匹向南方运输,史载唐高宗时,全国马匹保有量达到创纪录的70万匹以上;当中国处于南北对峙时期时,军事紧张并不能阻止经济的交往,通过贸易形式,南方盛产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北方盛产的马匹、牛羊等畜牧产品仍然在大规模的交流。这是中国的南北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北方与南方之间强烈的经济互补性,使得这种物资交流成为历史主流,如果不能通过贸易交流,也要通过战争交流,这构成了古代中国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包括马匹在内的经贸交流正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走向一体的压舱石。各民族通过南北贸易互相了解对方,互相学习对方,在很多朝代,南北的边贸互市不但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命题,中原可以籍此获得急需的马匹资源,北方可以获得自身缺乏的茶、盐、粮食、丝绸、瓷器、铁器等各类物资,不学习研究对方不但做生意吃亏,没准还会被偶尔卡脖子。中原与南方的粮食减产也会影响到北方的粮价。北方的畜牧周期也与南北冲突的周期屡屡吻合。南北互市也因此让包括各个民族的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640 (8).jpg


在中国还有不止一条的茶马古道,中原地区与云南、西藏等地区,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路线来进行茶、马的贸易。藏族的饮食习惯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而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西藏又不是产茶区,于是形成了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庞大的经贸交通网络。这些物资交流的经贸活动,紧紧地将各民族结合在一起。


通过马匹问题,中华民族也先于世界形成了庞大的南北经济分工。因为马匹对于中原和南方地区是长期的急需资源,由此可以在物物贸易中成为硬通货,或者代币,兑换中原及南方的各类物资,所以北方或西部地区在养马时不用担心需求突然消失,可以更好的发挥这项产业。中原地区也发挥特长,多产的粮食、食盐、丝绸、瓷器等产品,农业、手工业产品也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然经济分工的南北之分是大略而谈。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不止一位在边贸互市中,感慨中原物产之丰富,也不止一位中原名人感慨北方宝马之神骏、大漠落日、策马奔腾之豪迈洒脱。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草原、森林、沙漠、戈壁、丘岭、高山、平原、高原、江河海洋……人类主要的生存环境都能在中国找到,靠山吃山,勤劳的人们也籍助自然环境而形成独特的物产和生活方式。但美好的生活需要更加丰裕的物质,通过交换物产,中华各民族向彼此学习、向彼此靠拢,取长补短,交往交流交融,最终融为一体。马的产需矛盾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力证。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夏虫欲饮冰,内容有删改。)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夏虫欲饮冰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