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讲好各民族工艺文物故事——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记略
发布日期:2023-01-19

26年前,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目前少数民族工艺馆以300余件展品、3200余件各民族文物藏品,成为上海博物馆10个常设展览之一,更是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民族文物收藏、展陈单位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发展民族文博事业、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应有贡献。

4.JPG

上海博物馆远眺 李明/摄


初心不改 接续筹建

上世纪90时代初,当时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获批开建,改陈扩建、更新展厅内容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经过老馆长马承源的提议,以及长期关心上海博物馆发展的诸多老领导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集思广议,考虑到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对外开放窗口,承担着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任,肩负着向世界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使命,于是在人民广场新馆的规划中正式纳入少数民族工艺馆。

其实,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时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马承源和时任馆领导,就已经有了征集、展陈少数民族文物的构想,并开始了扩大民族展品收藏的实践。但由于馆舍条件有限等诸多原因,并未实现固定陈列的目标,仅举办过“兄弟民族工艺美术展”“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等临时展览。但也正因为这些前期的积累,使得少数民族工艺馆展品的征集有了基本的框架。

截至1990年,上海博物馆的少数民族类藏品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由马承源等老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前往新疆等西北地区征集的一批当地各民族文物,藏品所涉民族和类别较广,其中既有收购而来,也有各民族地区博物馆调拨,还有各种单位及个人自发捐赠;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学者金祖同捐赠的台湾少数民族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征集到的南方地区各民族文物。显然,这些藏品虽已有一定积累,但尚不足以支撑一个兼顾我国广阔地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元融合的基本陈列。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为开设少数民族工艺馆征集足够多的藏品与展品,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5.jpg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


得益于上海博物馆与各省市兄弟博物馆的良好关系和各地的大力支持,以及民宗部门的协调,在本馆专业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上海博物馆短短几年陆续征集了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文物上千件,极大弥补了馆藏不足的缺陷。一方面,馆里派遣专业人员亲赴贵州、新疆等民族地区征集文物;另一方面,又委托各地博物馆代为征购。比如,当时贵州省博物馆帮助征集一批苗族、土家族服饰,黑龙江民族博物馆也帮助征集了大批朝鲜族文物。少数民族工艺馆开馆后,上海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市还捐赠、提供了多件(套)藏族服饰,等等。

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前主任包燕丽作为筹建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对少数民族工艺馆的建成、开放记忆犹新。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许多工作依然历历在目,“1996年开馆后,为弥补藏品的不足和展品的不均衡,我们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填补空缺。经过这些年的共同努力,如今馆内少数民族藏品数量比当年增加了约三分之一。”

藏品征集有条不紊,内部陈列规划也在同步有序展开。如今参观者看到的少数民族工艺馆全称是“嘉道理少数民族工艺馆”。因为按照国际惯例,上海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都由知名藏家或捐赠人冠名。比如,一楼临展厅名为“葛士翘展厅”(香港著名实业家和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二楼展厅冠名为“梁銶琚展厅”(香港金融界知名人士、慈善家、收藏家)。而少数民族工艺馆以香港实业家嘉道理家族冠名,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2.JPG


嘉道理家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上海商界,后定居中国香港,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上海现代化建设。获悉上海博物馆筹建少数民族工艺馆,嘉道理家族慷慨解囊,全力支持,表明对上海的深情厚意。

客自海上来,相聚在上海。总之,从展品征集到展厅命名,无不体现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极强的开放性特征。



悉心陈列 多彩纷呈

在展品征集、展厅筹备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工艺馆的陈列大纲也在多轮探讨中渐渐确定。上海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让每个来上海的各族同胞都宾至如归,让每个到上海博物馆参观的国内外观众都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那么,就必须在展厅700多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内,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JPG

3.JPG


考虑到上海博物馆定位于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所以在文物展陈上,既要展示好我国各民族精湛的手工艺水平,也要切实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于是,上海博物馆勇于跳出当时既有框架,不局限于民族类博物馆的地域、年代、民族的设定,使少数民族工艺馆在工艺品类、类别划分上实现了重要思维突破。

有鉴于此,少数民族工艺馆按照300余件展品的质地和工艺类型,兼顾地域特征,进行了全新分类和整理。以服饰、染织绣工艺、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工艺以及面具艺术等六大板块,展现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具体陈列主题如下:

服饰工艺——各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特征。馆藏这些服饰有毛皮、棉、麻、丝绸等不同质地,装饰工艺精致,有的还缀以银饰、玉石、珊瑚、玛瑙等。北方民族服饰质朴厚实,多宽袍长褂,配置皮帽统靴;南方民族服饰较轻巧,以短衣、裙裤为主,色彩淡雅秀丽。

染、织、绣工艺——染、织、绣是织物的不同加工和装饰方法,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印染分纸版单色、木版套色两种,另有用线缝扎成图案浸染的“扎染”、蜡画浸染的“蜡染”。其中,维吾尔族的彩色印花、白族的“扎染”、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等较有代表性。用彩色丝线和棉纱交织成的“织锦”很有特色,壮锦、傣锦、土家锦、黎锦等久负盛名。刺绣中最常见的是平绣和十字绣,还有辫绣、轴绣、叠绣等多种绣法,苗、侗、彝、维吾尔等民族的刺绣工艺尤为发达。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是衡量一个民族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与之相关的制作工艺有锤花、錾花、刻花、镂花、绞花以及鎏金银等。维吾尔族铜器纹饰精细,艺术特征浓郁绮丽;藏族金属工艺主要表现在佛教造像的精壮雄奇;傣族的银器雕刻繁密,风格秀雅。

雕刻工艺——雕刻工艺品主要有竹、木、牙、角、石、骨雕等材质,大多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分别用雕、凿、削、磨、压等工艺制作,装饰性强、应用广泛,分为日用品和艺术品。其中,竹木雕刻最普及。台湾少数民族木刻刚劲豪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彩绘木雕渔船尤具特色;维吾尔族用块木凿制可折叠的书架独具匠心;苗族、侗族的牛角雕刻品也相当精美。

8.JPG

台湾少数民族木雕彩绘渔船


漆器与藤竹编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制品都是质朴简洁的实用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漆器防水、轻便、观赏性强、经久耐用;藤竹编器物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盈美观,是生活必需品。藏族描金彩绘漆器庄重华丽;彝族漆器古朴凝重;毛南族、畲族竹编斗笠纤细精巧,均极具特色。

面具工艺——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文艺活动中,常使用造型夸张、色彩浓重的各种面具。藏族面具分为悬挂面具、跳神面具和藏戏面具, 其中夹纻胎彩漆面具制作精巧,以鬼神、兽面为主,为宗教活动中的跳神或悬挂面具。贵州木雕傩戏面具分“正神”“凶神”“世俗人物”,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这六大板块囊括了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的主要分类。除在第一板块,暗含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这样的地域划分外,其余板块都回归到文物具体的材质和工艺中。通过这些饱含智慧与精湛工艺的制品的跨时空并置,不但能让观众领略源于各民族能工巧匠们世代积累的高超技艺,以及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高度适应,而且能通过“连续—过渡”的视野,还原出一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并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


花满申城 全新面貌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常设陈列自1996年正式开放以来,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而我们也从未懈怠,始终追求创新,结合时代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完善。比如,2019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项目之一隆重推出。

新陈列在展出民族文物上推陈出新,进一步增加展品,完善丰富陈列内容,改造提升陈列手段和照明设备。在更新之后的少数民族工艺馆展厅“内外”,为各族观众提供了更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在原有陈列41个民族的文物基础上,新增14个民族的文物,展现55个少数民族工艺品齐聚上海博物馆的全新面貌。其中,塔塔尔族、锡伯族展出文物来自新疆博物馆,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文物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这是上海博物馆与这两家自治区级博物馆在民族文物方面展开的首次交流合作。

为烘托新展气氛,在展厅入口处搭建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展出冬不拉、艾捷克、热瓦普、四弦琴、龙首纹刚洞(法号)、马头琴、龙纹月琴等12件代表性民族乐器。这一设计也在原有六大板块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乐器板块,构成全新的第七大展出门类。

6。6772-彝族龙纹月琴.jpg

彝族龙纹月琴


7.JPG

蒙古族镶银嵌珊瑚珠妇女头面


从技术手段上努力体现此次改陈之“新”,除开门迎宾位置推出全新展区外,还在第四板块雕刻工艺部分增设了LED高清投影灯,使原本静止的背景,变幻出动态之美,加上特殊的音效,让观众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配合我国台湾少数民族木雕彩绘渔船,用投影技术可将沙滩上的木船和海浪背景完美结合。高科技的加持,使展览在不增加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展陈空间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本次新展专门在入口处设置大型展板,陈列《中华民族印谱》原印57方。全套印章由当代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刘一闻先生创作完成,让观众在欣赏印文艺术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的设立,是为了让上海和全国各地观众以及海外友人了解各民族在工艺美术上的成就。改造升级后的‘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将更好地展现我国各民族工艺文化最生动鲜活的面貌。这些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各民族卓越的创造力和美学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新陈列开幕式上,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如是说。


自信自强 未来可期

随着2023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即将落成,人民广场本馆面临大修和改陈,少数民族工艺馆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9.jpg

观众参观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


2020年末,少数民族工艺馆受上海市民宗局和文物局的委托,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卷)的编纂任务。两年来,我们牵头完成了上海市10多家民族文物收藏单位所藏文物的普查、推荐和选件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少数民族工艺馆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建立起具有上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物表述体系,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艺文物故事,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首先,将服饰与染织绣工艺结合展陈,通过材质、款式、装饰风格、装饰纹样、表现主题的交织,加深观众对工艺品与日常生活关联之认识,更好地理解各民族为适应所处生存环境探索出了具有共同性的解决方案。在金属工艺陈列上,选取同一器物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多种形态,佐证某一文化圈层内部的文化连续性。

其次,在雕刻工艺、漆器与手工编织和面具艺术等方面,在原有展品基础上进一步分类,突出材质选用和表现主题的特色,以反映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上的适应性。而编织物和其他器物加工工艺所产生的环境,也往往体现了实际环境对当地各民族的共同影响,帮助观众了解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与共性,更好地理解“环境—民族—器物”三者之间的关联。

再次,为增强文物与观众之间的共鸣,结合当前博物馆浸入式体验的发展潮流,进一步引入数码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至今,馆内同仁业已拍摄民族工艺短片37部,其中相当部分有正在展出的文物供参照。假以时日并条件允许,可在展厅内循环播放。

26年来,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提升,充分体现了几代上海博物馆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深刻认识。我们还曾远赴新西兰南岛奥塔哥博物馆,举办《从丝绸到银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的盛况传递到太平洋的南端。总之,用好用活少数民族文物,展示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精湛的民族工艺制作技术,呈现中华文化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之盛况,是展陈的意义和宗旨所在,也是践行“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具体体现。

10.jpg

11.jpg

观众参观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


阔步新程,踔厉奋发。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将一如既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各民族工艺文化故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新贡献。






作者: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乐虞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