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奔腾的“骑兵” 红色的“旋风”
发布日期:2023-04-15

003_2022.08.12_舞剧《骑兵》宣传照_摄影@何-铭.jpg

舞剧《骑兵》宣传照


受访者: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舞剧《骑兵》出品人李莉;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主席,舞剧《骑兵》编剧、总导演何燕敏

采访:本刊记者 哈布日图娅


战马奔腾,荡气回肠。战场上,草原骑兵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忠诚与使命;舞台上,青年舞者用肢体语言诠释

“马背卫士”的血性与担当。似离弦之箭,驰骋飞扬,英雄骑兵的传奇故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精彩续写……


作为中国舞台艺术史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骑兵》相继斩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节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多个奖项。正式上演3年来,该剧以乘风破浪之势在全国巡演近百场,掀起一股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红色旋风”,给观众带来无限震撼与感动。


《骑兵》何以如此“出圈”并“圈粉无数”?这部红色题材艺术作品是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以文艺创作阐释、弘扬骑兵精神、蒙古马精神,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就此,近日记者对话《骑兵》出品人李莉、总导演何燕敏。


记者 :首先祝贺《骑兵》相继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和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一部融合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军旅题材的经典舞剧,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出品方,当初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而且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创作?


李莉:感谢《中国民族》杂志对《骑兵》的关注!作为国有文艺院团,我们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最终完成了这部反映内蒙古各族儿女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优秀作品。


在我们初创时就定下了三个明确目标——要讲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翻身得解放的故事,表达出铭记历史、永感党恩的主题;要讲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前途和命运得以改变的故事,表达出红心向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主题;要讲述内蒙古各族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故事,表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选择历史厚重、意涵丰富的骑兵题材是最为合适的。


今年3月,我们将再携《骑兵》进京巡演,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让更多观众从舞台艺术中感受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


记者:总导演,您好!据我们所知,您出生在内蒙古军区大院,是听着军号声长大的。您的父辈是曾经骑战马、扛长枪、拎马刀,在战火纷飞中出生入死的军人,用舞蹈艺术致敬骑兵英雄是您多年的心愿。如今《骑兵》这部大剧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对此您有着怎样的感受?


何燕敏:艺术创作要由心而发。正是源于对父辈的崇敬,骑兵题材在我心里埋下了创作的种子。我从最初6分钟的舞蹈作品《我的父亲》开始不断积累,几乎每三五年便创作一部相关作品,直到完成时长近两个小时的大型舞剧《骑兵》。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我最走心、最动情、最期待的艺术创作,不仅仅因为我是骑兵的女儿,更因为骑兵是草原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心灵丰碑。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歌颂英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使命让观众了解这段光荣历史,记住这些英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民族解放和内蒙古骑兵部队的革命历程,是这部作品恢宏的历史背景。为使作品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我花了整整10年时间走访调研,用多年沉淀的真挚情感和深度思考创作了舞剧《骑兵》。在创作过程中,我时常被父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深深打动。健在的老骑兵们对牺牲、奋斗的理解,对战友倒下时的悲壮情景的回忆,等等,都成为了我创作的素材。大无畏的骑兵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给予我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我们的主创团队也曾多次拜访老骑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还邀请内蒙古骑兵研究会会长阿木兰教授担任顾问。通过在思想深度上不断挖掘,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我们终于完成了《骑兵》的编创。


记者:对角色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诠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在《骑兵》中,朝鲁等官兵的爱国情,他和战马尕腊的战友情以及他和珊丹之间的爱情,都十分感人。作为总导演,您认为这部舞剧最动人之处在哪里?


何燕敏:舞剧《骑兵》由《男儿归》《草原殇》《从军别》《战马情》《英雄泪》《骑兵魂》等六幕组成,讲述了内蒙古青年朝鲁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欺辱,辍学回到故乡奋起反抗,后来又毅然跟随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浴血奋战,最终成长为英雄骑兵的故事,歌颂了内蒙古骑兵不惧强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折射出内蒙古人民对党无限忠诚、为国勇于牺牲的家国情怀以及各族儿女团结奋进新时代的共同心声。


我们利用朝鲁这一角色推动了整部剧情的发展。通过朝鲁几次关系个人命运的重大选择,表现出一大批草原青年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党的领导下,在争取人民解放的重要历史关头,顺应时代和历史大势,选择了光明、选择了正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人民。尕腊曾是珊丹姑娘的爱马,是草原上的群马之首,后来它跟随朝鲁加入解放军队伍,成长为一匹战马,在它的身上同样有对“忠诚”这一主题的彰显。珊丹是朝鲁的爱人,她从一位平凡的草原少女成长为支前担架队战士,在战火中升华了他们的爱情。三者的命运和角色关系随着朝鲁的重大抉择不断改变,从而支撑起整部舞剧的故事架构。


创作过程中,我们在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个性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充分运用舞台语言塑造出情感饱满、生动鲜活、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骑兵》得以充分彰显草原骑兵以及草原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英雄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艺术呈现,让一代骑兵、一代英雄和他们的理想与精神永葆烁烁华光——这就是《骑兵》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吧!


记者:《骑兵》中的战马尕腊令人印象深刻,请问舞剧是如何将战马拟人化、剧情化处理,使之成为传承弘扬蒙古马精神的重要剧情元素的?


何燕敏:在一次走访中,战斗英雄图门仓给我讲述了辽沈战役中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当时他率领100多名骑兵战士,面对数倍于己之敌,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终,多处负伤的图门仓被同样身受重伤的战马驮回营地,但他的许多战友却壮烈牺牲了。这场阻击战以弱胜强,为解放军主力部队挥师北上赢得了宝贵时间。


类似的故事有许多,因此,塑造出鲜活生动的战马形象成为这部舞剧的创作重点之一。我们突破定式,选择用人来表现马,采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多种形式,把从草原现实生活中提炼的动作语汇与独特的舞蹈语汇充分融合,将战士与战马行军、冲锋等多种姿态以及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动态特征悉数呈现于舞台。


尕腊的扮演者、青年舞蹈演员巴音达来来自牧区。他把平时对马的情感投入到角色里,充分调动与尕腊的共情,最终成功塑造了这个既可爱又悲壮的英雄战马形象。从桀骜不驯、敏捷聪慧的蒙古马到训练有素、征战沙场的战马,其巨大的身份转换演绎了一匹马的成长,使观众很快喜爱上了这个角色。


就这样,我们用舞蹈语言展现蒙古马忠诚、勇毅、刚强又不乏柔情的性格,表现了骑兵与战马生死相依的战友深情,诠释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弘扬了爱国爱党、忠勇奉献的骑兵精神,由此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记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好的文艺作品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受启迪和激励。那么,《骑兵》是如何精准传达这种精神力量的?


何燕敏: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英雄人物灿若星辰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英雄辈出的人民军队。《骑兵》正是通过聚焦内蒙古骑兵这一经典英雄形象,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热血岁月。


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那群人有着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我们将这些感念和敬意化作了具体的舞台形象,以艺术化、舞台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我们努力把根植于草原大地、融于各族人民血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个舞台画面中,使每一个细节都真挚动人、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让这部舞剧既有舞又有戏更有情,进而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在呈现形式上,我们设计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场面。比如,通过16位战士和16匹战马的阵容演绎出千军万马的气势:高高举起的红色旗帜在风中猎猎鸣响,反复统一的跳跃传递着强大的力量,万马奔腾象征着一往无前的骑兵精神、蒙古马精神。又比如,我们巧妙利用舞台最前沿的乐池与台面的落差,编排出骑兵高高跃起再跳下舞台深处的画面,打破平面表演空间的局限,创造了骑兵特有的战场雄姿,给观众带来极大视觉冲击力。再比如,我们使用巨大的黑色绸布象征战败的日军在草原上传播鼠疫危害中国百姓,渲染出大灾难之下人的恐惧心态以及生命被无情吞噬的情境。紧接的画面是鲜艳红旗指引下的人民军队医疗队来到草原解救民众,温暖了牧民之心,也为主人公朝鲁参军埋下艺术结构上的伏笔。黑色与红色的强烈对比、苦难与光明的情境转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历史意蕴,让观众感受到作品中的精神力量,进而体悟出个人命运、历史巨变与家国情怀的密不可分。


在舞台形象塑造上,我们尝试让每个舞者都演绎出不同的姿态——有的战士牺牲前挣扎着爬起来,想再看一眼家乡的蓝天;有的战士奋力扯下手上绷带,敬最后一个军礼;有的还来不及说再见便倒下了……其中还有一幕是演员举着担架不断地重复“翻”这个动作,每“翻”一遍都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每“翻”一遍都代表了一个生命的倾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缅怀那些将身影定格在历史深处、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血液的人,赞颂他们永垂不朽的丰功伟绩和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


赓续红色血脉、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需要在每个人心中矗立起骑兵精神的丰碑。《骑兵》的审美基调是高亢、激昂、悲壮的,生动折射了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巨大历史动力,极具“真”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把《骑兵》一直演下去,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骑兵》主创团队成员贺丹彦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哈布日图娅  李莉  何燕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2期

编辑:龙慧蕊 太平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