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从魏晋风流到宋元风骨——浅谈中国古代文人书法
发布日期:2024-01-31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哲学内涵。自魏晋间的书势赞起,历代皆有关于将书法与自然相结合的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书法艺术以笔墨为载体,通过线条的形态俯仰、疏密关系、墨色变化等展现书家的内在心性与品格修养,强调直接、自然的美感,主张“心手合一”。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历史皆有内在关联。历代文人雅士、王侯将相、山林隐者无不倾心书法艺术,从魏晋风流到宋元风骨,都展示着中国古代的学术风气和审美情趣,也可以说中国人的书法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


魏晋风流与南北共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繁盛期。在社会激荡的背景之下,文化艺术领域可谓焕然一新,也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力。在保持书法实用性的同时,审美成为书写者追求的主要目标,文人名士更是对书法有了新的哲学思考和审美阐释。这一时期书法的繁荣,以魏晋最为辉煌,并诞生了许多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韦诞等。他们的书风都承继汉代名家,书体一脉相承,同时又将书风进行变革,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是有重要关联的。卫恒曾在《四体书势》中说,“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邯郸)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指出魏朝在继承汉代古文之时,已有改变。而曹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家是钟繇和胡昭,前者所书正书就是楷书的雏形。二人兼擅行书,但又各具风格,钟书瘦,而胡书肥。古肥今瘦,由此可见,钟繇书法是对东汉行书加以改造和创新的结果。其正书和行书,曹魏以来十分盛行。尤其西晋以后,王廙、王导、卫夫人、王羲之等著名书家都取法于钟繇。遗憾的是,因战乱、流徙等原因,钟繇书迹所剩无几,至今能看到的皆为刻本。传世作品当中,其小楷受到历代书家一致推重,尤其被称为“四表”的《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成为后世学书的范本。

       在学术思想开放的魏晋时期,儒学世家卫门时望高崇,书法显名,在南方北方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四世家风不坠”之称。其中,卫夫人虽不是卫氏四世中人,但却是当时极其重要的人物。其书法脱胎于钟繇笔法,她又将钟繇笔法传授于王羲之,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主流书派的代表。在南方,卫氏书风与钟繇书法一样,成为“二王”书风繁衍的重要因子;在北方,书风宗尚卫门的书法流派盛行。期间,钟繇书风求变创新,卫氏书法坚守古体,二者书风并盛,书法走向“自觉”时期。

       论魏晋书法的辉煌,无疑是东晋时期“二王”的出现,将汉魏之际繁盛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推到了妍雅的境界,实现了新书体的革新。此间在延续西晋书风的基础上,更加推重钟繇之法,使其在江南地区得到较大发展,并主导了东晋初期二三十年间书法风气,这也是东晋第一代书家的重要贡献。

       东晋中期,王羲之书法成为了解当时书法的重要门径。传世王羲之的书迹数量稀少,临摹和刻本是古人传播的重要手段。他与魏晋时期许多前辈书家一样,擅长草、今草、行书、正书等书体创作,其传世作品当中草书数量最多,《豹奴帖》是当今所见唯一一件用标准章草书创作的作品。此帖字形呈扁势,曲线圆柔细致,与索靖的《月仪帖》风格完全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晚年的草书,笔势跌宕起伏,线条连绵不绝,如其墨迹本《行穰帖》、刻本《侍中帖》《想弟帖》等都将晋人的书法风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绵延的草法展现了结构和用笔审美的双重品格,标志着草书在东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是王羲之早年的行书作品,此作虽为行书,但用笔滞涩,具有很浓的隶书笔意。《兰亭序》是其行书的成熟之作,结字完全剔除了隶书的笔意,将草法用于行书的书写当中,用笔遒劲高逸,在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显赫。此外,王羲之还擅楷书,其传世楷书多为小楷,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三帖是其楷书名作。其子王献之亦擅书法,喜为他人书,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传世书迹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书法备受后世推重,唐代张怀瓘曾在《书断》中评价其“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可见他能用六体作书。现存其小楷名作《洛神赋》是书法史上的名作,皆为刻本。此作字法端庄遒劲,结字严整。张怀瓘曾说到,“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可见得其父王羲之真传。他的行草书代表作《鸭头丸帖》用笔明快灵动,笔势连贯,写于绢上,结字奇侧,具天然妙趣,彰显了王献之书法的高逸,向被后世推重。作为魏晋崇尚妍雅书风的受益者,王献之与其父等前辈书家共同创造了魏晋风韵,开启了东晋末期行草书之门,成为魏晋书法风格嬗变过程中推陈出新的典范。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索靖等具代表性的书家,与“二王”共同构建了魏晋书坛南北共荣的格局,用笔墨书写了魏晋风流。


隋唐盛世与法度森严

       隋唐五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尤其唐代书法大家们融合南北书风,达到了崇尚法度的高峰,“唐人尚法”由此得来。从隋代智永、智果到唐代欧阳询、孙过庭、张怀瓘等书家,都对书法的结体、笔法和审美等进行了深入实践和探讨。纵观整个书法史,隋代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但却在隋碑刻粗狂豪放风气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的阴柔秀美之气,呈现出刚柔并济的风格,影响深远。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锦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譬之骈文之有彦升、休文,诗家之有元晖、兰成:皆荟萃六朝之美,成其风会者也”。

       唐代初期的书法名家皆受时风熏染,由隋碑入唐,开创了唐楷书的新面貌。有唐一代,帝王重视书法,经世致用,以楷正为尚,君臣论书,书法盛行,法度森严,名家辈出,且倡导创新风气,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魏晋以来的又一座高峰。

       初唐书法,重视真、行书,影响较大的书家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欧阳询能书八体,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到,“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其楷书传世名作《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结构沉稳,风神凝重,险峻之姿,是受历代学书者推重的佳作。虞世南书法胎息智永,是王献之书风的重要传承者。其存世碑刻仅见《孔子庙堂碑》,存世刻本众多,以《西安本》最为著名。褚遂良书法与虞世南风格大相径庭,其《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古雅严峻,是后世学书者师法的典范。尤其是他晚年的楷书作品《雁塔圣教序》,从中可见用笔精细的“二王”行书笔法,已完全脱离隋代书风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唐代楷书成熟的重要标志。

       唐初的楷书,延续“二王”一脉书风,用笔峻挺。至盛唐时期,书家在探索过程中,将篆隶书笔意融入书写过程中,使书风更加雄健浑厚,尤其颜真卿的出现,使盛唐气象臻于完善。他的楷书将“二王”行草书笔法、篆隶用笔有效融合,形成沉着厚重的书风。其传世名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等皆以浑厚圆劲之风为代表。除楷书外,颜真卿还擅长草书,真草并重。唐代行草书以“二王”书风为正格,他的行草书则善于通变,特别是《祭侄文稿》情感饱满,意趣丰富,成为千古名篇。

       颜真卿书法对历代书家影响尤大,晚唐时期名家柳公权便是受其影响最大的书家之一,宋代米芾曾评价其为“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范仲淹也曾在《祭石学士文》以“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称颂石延年书法,“颜筋柳骨”遂为定论。于是,后世常以“颜柳”并称来说明颜柳书风一脉相承。晚唐时期的书坛略显落寞之势,除柳氏书法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杜牧《张好好诗》所体现的气格高雅,深得六朝遗风。

       隋唐时期,还有许多讨论书法的理论著作,如隋代僧人智永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八诀”和“三十六法”等,是书法理论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孙过庭《书谱》的出现,将唐代书法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此外,李阳冰、张旭、怀素等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较大的书家,都是唐代法度的践行者,他们各自以对书法的审美主张,共同谱写了隋唐书法的繁盛。


宋元意韵与复古潮流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元时期是较为辉煌的阶段。尤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在实践中打破唐人固有的藩篱,实现了宋代书法的复兴。“宋四家”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有大量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包括苏轼《行书李白仙诗卷》、黄庭坚《草书李太白忆旧游诗卷》《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行书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米芾《草书四帖卷》《行书三帖卷》《行书虹县诗卷》、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卷》《颜真卿告身跋》等。除传世的名家墨迹外,宋代还有许多其他书法名家,虽没有“宋四家”受后世关注度高,但他们亦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尤其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发展呈现出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形成典雅秀逸的书风,有大量传世作品。在宋元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当属以赵孟頫为首的大家鲜于枢、虞集、柯九思、杨维桢、冯子振、康里巎巎等人。这一时期有许多作品,对后世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一些传世作品有作者清晰的款识、书写时间、题跋等,这为后世鉴藏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信息。

       对于书画鉴定来说,墨迹的风格本身可以看到书写的年代信息,作品上的款识、印章、题跋等信息,在对文物鉴定时至关重要。“墨迹”相较于一般书法作品,更加强调自然超逸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元代至文宗时期,书法艺术出现了巨大发展。其中成就最高的书家首推赵孟頫,这是因为赵书的出现顺应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他以师法魏晋、晋唐为旗帜,扭转书风,身体力行,行楷书都能写好,并复活了篆隶和章草书。中国人论楷书讲欧、颜、柳、赵,这前三家都是唐朝人,宋以后只有赵孟頫一家。其书碑墨迹存世只有10件,即《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仇锷墓碑铭》《胆巴碑》《松江宝云寺碑》《张总管墓志铭》《湖州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杭州福神观记》《某院记残稿》。其中日本藏有三件,即《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碑铭》《某院记残稿》。同时期的书家如鲜于枢、邓文原、张雨、虞集、杨维桢、康里巎巎等人的书风或坚挺遒劲,或气韵绵长,都有显著的个人风格。并且,他们多遵循晋唐法度,由虞世南书法直追“二王”之路。

       总体来看,宋元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思想在书法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二王”书法仍受到普遍重视。宋人主张打破前代的法度,突出书家本身的个性。元人取法晋唐,承袭宋代遗风,追求意趣风韵。历代文人以书法为载体,结合当时文风书写了不同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程俊英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