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以教育铸魂 以文化润心 以实践聚力——湖北省多措并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掠影
发布日期:2025-04-10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教育铸魂、以文化润心、以实践聚力,多措并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不断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从课堂到社会 形成全方位“铸牢”教育体系

       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把“铸牢”教育列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将“铸牢”教育纳入全省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干部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教学内容与各级各类培训必修课;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全体干部和党员,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教育培训;通过省级抓示范宣讲、市(州)级抓重点宣讲、县乡(镇)抓常规性宣讲,让各族党员干部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抓好学校课程教育,夯实思想根基。为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师生学好用好推广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省属高校聚焦开好“金课”、锻好“金师”、育好“金生”,主动优化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科研推进。2024年,将《概论》纳入全省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必修课,并在36所省属本科公办院校开设《概论》课程。中南民族大学举办“共读铸牢金教材 树立正确民族观”为主题的第二届“道中华”杯大学生演讲比赛,引导师生学好用好《概论》教材,树立正确民族观,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湖北民族大学遴选优秀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开发案例故事、趣味视频、优秀教案等,加强课程建设,同时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游园会、知识竞赛、“同心”讲坛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栏目,围绕教材研习、教学、阐释、运用及课程资源开发等议题,引导学界聚焦《概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恩施州三所高校优化教学实践,通过课前线上发布学习资料、课上线下讨论互动、课后线上章节小考等方式,实现理论课程的教学闭环,做到融会贯通、入脑入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按照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课件、统一进度、统一实践教学方案的思路,开展《概论》集体备课、授课工作。

       抓好社会宣传教育,凝聚社会认同。将“铸牢”教育贯穿宣传的各环节、各方面。在内容策划上处处彰显“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施“定制化”“滴灌式”宣传教育,生动鲜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开放互动,鼓励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进一步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发挥全省各类新闻出版单位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充分发挥各地融媒体作用,打造“荆楚道中华”“疆湖都有好故事”等一批宣传品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荆楚大地各族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故事;编撰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俗读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各行业规章、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引导公共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群团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各类组织开展“铸牢”教育,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阵地作用;荆州、随州博物馆积极筹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深度挖掘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全方位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灿烂历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武汉、荆州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推进“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提升培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从传统到现代 打造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体系

       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技艺传承,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随州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为重点,通过开展“亲情中华·荆楚行”“亲情中华夏令营”“海峡两岸学子牵手活动”“拜谒炎帝始祖 赏鉴编钟国乐”等系列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血脉,增强文化认同;深入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长江文化等,打造一批文化文艺精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省博物馆精心打造“楚国八百年”《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等系列展,让各族群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神农架林区通过举办越野跑比赛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突出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交融。实施35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依托城市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策划推出“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文旅形象标识,编制实施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展“重走昭君和亲路”“湖北DOU是好风光”十大旅游促融行动,打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等17个文旅融合品牌,推出唐崖土司城遗址、昭君出塞、屈原故里等16条主题线路,开展“多彩村寨·世遗风情”湖北武陵山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展示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充分运用文学作品、影视剧、舞台艺术、音乐美术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办好节点活动,增强文化浸润。结合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烈士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 结合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宣传、布景、展演等环节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实践,引导各族群众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营造各族群众共度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今年春节期间,恩施州宣恩县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来自重庆、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的“舞祥瑞”队伍齐聚贡水河畔,为当地民众和游客带来一场极具民俗特色的文化盛宴,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image.png

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从活动到平台
构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体系

       丰富实践活动,领悟共同体理念。发挥科教大省和“九州通衢”优势,实施56项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77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探索建设各族青少年携手共学的教育园区和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的工业园区。组织边疆地区青少年到湖北开展主题研学、夏令营等活动510批次,结对学生1.2万人。开展中华文化大联欢、美食文化节、手工艺展览与制作、服饰秀、广场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政府引导+劳务协作”,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解和共情,与西部省区建立“两地四方”合作机制,开展“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定向开发岗位4000余个,开展技能培训1.1万余人次,帮助2.5万名新疆来鄂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300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鄂就业创业,吸纳11万名边疆各族群众到湖北安家落户;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草原少年回‘姥’家”“湖北少年进草原”等双向融情交流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研学活动中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与普法宣传、大众科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直播助农、“以茶促融”、“三大球”等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各类志愿服务、运动赛事活动等有机融合,把“铸牢”教育贯穿其中。

       发挥互联网效能,打造最大增量。把开展“铸牢”教育作为全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制作推介深受网民欢迎的网络作品,共同建设好网上精神家园。推动宣传教育内容数字化,举办网络直播讲座、文化展览、知识竞赛、在线讨论、故事征集等活动,注重主流网站集群传播和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化传播,广泛凝聚传播合力。在街区、景区、园区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让各族群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教育效果。支持鼓励各类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文化作品。培养专业的网络宣传人才,有效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使互联网成为“铸牢”教育的最大增量。

       注重成果转化,提升教育质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做好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建设“铸牢”教育资源库,打造信息化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全省各地依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剧场及文艺剧团、风景名胜区、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单位和场所,举办“铸牢”教育展览;将武当山、恩施大峡谷、武汉东湖、清江画廊等5A级景区建设成为“铸牢”教育的高地,让“铸牢”教育在景区看得见、听得到、能感悟;加强“铸牢”教育工作培训交流,开展业务竞赛,组织互观互学互检,定期开展“铸牢”教育精品案例征集与推介,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铸牢”教育的鲜活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何庆良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