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又名“青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要要求,着力打造具有首府辨识度、全区引领性的“首府同心·青城石榴红”品牌,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讲好文化故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呼和浩特市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面。
开展品牌活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开展新时代文艺、文学、美术等精品创作和文化交流,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山水间的家》和《遇鉴文明》节目。推出《如见》《昭君》《敕勒川》《大漠春归》等剧目,打造歌剧《青山烽火》《刘洪雄》和古典舞《红山玉龙谣》等作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代言家乡文物 共话民族团结”——“听,文物在说”中小学生讲文物故事大赛,通过舞台剧的方式演绎文物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线上同步累计观看人数达100万人次,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组织开展“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北疆文化——我们的节日·春节”“情满中秋月 家国共团圆——我们的节日·中秋”“金秋耀北疆 重阳颂华章——我们的节日·重阳”等主题系列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引导各族群众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信心斗志,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挥资源优势,讲好祖国北疆文化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雕塑之城、现代文明之城,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呼和浩特北疆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第一卷)》,推出“北疆枢纽 呼和浩特”系列讲述节目,深刻阐释“北疆文化”品牌的历史内涵及创新路径。推出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北疆文化·青城文脉》、“艺美北疆”“悦动北疆”城市精神和城市IP征集提炼等品牌活动。启动“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项目,发布100个青城印记,推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造“文旅+民族团结”模式,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经过系统调研和梳理全域优秀自然人文资源,遵循其空间分布规律,形成“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格局,精心打造独具青城特色的文旅线路,让优质文旅资源更加丰富、直达基层。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联合推出敕勒川草原文化主题游、茶叶之路古蕴游、昭君文化主题游等特色线路。开展“千秋昭君塞上情”“万里茶道万里情”等沉浸式街景演出,重现昭君和亲、万里茶道故事,让游客在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心灵深处。
讲好团结故事 推动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呼和浩特市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介阐释,推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好各民族血脉相融的故事。深入挖掘、提炼城市精神,打造城市文化精神标识及文化地理标识,建设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雕塑艺术馆,充分展现新时代呼和浩特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与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共同成立的呼和浩特市雕塑艺术园(馆)艺术委员会,每年组织举办国际雕塑展,并邀请国内外雕塑艺术家开展艺术创作,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等,彰显出中华文化与新时代艺术交融的魅力。依托战国赵长城、万部华严经塔、多松年烈士故居等众多历史文物遗迹、纪念馆,以及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众多主题公园、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场所,聚焦祖国北疆文化交流互鉴的开放性特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
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讲好各民族信念相同的故事。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绽放》《呼和浩特市三顺店社区走出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等10部主题宣传片,播放量超1000万次。开展“感恩奋进 同心答题”网络竞答,“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主题短视频、海报和主题宣传短信推送等活动。举办“美丽青城 多彩非遗”、“行走中的博物馆 民族团结第一课”直播、“十馆联动 一基地一主题”宣传教育、“铸牢共同体 同心庆华诞”联盟打卡等活动,充分发挥好文博场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各族群众通过文物典藏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在媒体开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专栏,累计推出100余期专题报道,生动讲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故事。
创新工作思路,讲好各民族文化相通的故事。开通“团结奋进号”56路公交专线,整体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和“红石榴”标识,以“流动窗口”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建设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店,让读者深切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与蓬勃力量。打造全区首家集电影放映、活动联办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红石榴主题影院”,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影院+民族团结进步”模式的实体化形式展现。组织“你好呼和浩特”外籍人士参访等活动近百场,向世界分享青城之美。
融入发展大局,讲好各民族经济相依的故事。争创“三个城市”、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推动并融入“四大经济圈”,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城市,全力打造“六个区域中心”,彰显呼和浩特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也让“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国家向北开放、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增强了各民族携手共同进步、共享成果,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持续强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归属感。
开展文化活动,讲好各民族情感相亲的故事。开展新时代内蒙古文艺、文学、美术等精品创作和文化交流,《三千孤儿入内蒙》大型舞台剧在各旗县区巡演11场,吸引各族干部群众和学生共5000余人观看。组织昭君文化桥·蒙鄂情深·和合共融——舞剧《昭君》“重回故里”展演与文化交流活动,成立“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用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舞出民族团结主旋律。举办“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书法、美术、摄影、剪纸作品展,组织敕勒川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活动,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情感相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讲好发展故事 凝聚各民族奋斗力量
呼和浩特市始终注重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凝聚奋斗力量。
找准宣传重点,讲好党的恩情故事。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发挥“新时代讲习团”“理论学习轻骑兵”“青城之光”宣讲团等作用,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重大主题报告会10场,开展4000余场重大主题宣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构建市县两级“1+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全覆盖体系,组织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宣讲3300余场,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加强理论研究,讲好制度优势故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突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宣传阐释,编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史实史料(呼和浩特篇)》《“五个故事”宣讲教材》,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走深走实。实施《将内蒙古“村改居”社区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呼和浩特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等7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推动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实践的具体举措,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打造展示阵地,讲好青城风采故事。深入挖掘、整理、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精心打造“青城十六景”品牌,举办“展美丽青城风采 绘民族团结画卷”“同上一堂思政课 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各类文化活动,组织“首府同心石榴籽 团结奋进新征程——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活动。建设18个文明实践“百千万”示范阵地,推出15个优秀文明实践项目,培育“泉心泉意”“红暖桑榆”等文明实践品牌30个,打造2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探馆”等活动,让各族群众深刻感受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魅力和现实发展成就。
拓宽发声渠道,讲好发展成果故事。常态化开设《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等10余个专题专栏,推出《融荣与共 共享幸福生活》等主题报道3700余篇,总传播量超7533万频次。推出3季《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宣传片,生动展示呼和浩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张昀竹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