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40年2月22日的夜晚
寒冷刺骨
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弹尽粮
绝独自一人转移到濛江县保安村的荒野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
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良宵
已多日没进食的他静静躺在冰冷的土炕上
离开老家河南确山已有12年
此时他望向那一轮圆月
想起劳苦一生的老母和年幼的儿女
家乡的亲人还好吗
他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然而当他想到有千千万万的同胞
都被日军残害
怒火又将这温柔的涟漪
烧得无影无踪
他扯下棉衣内的一团棉絮
就着一把雪送进了嘴里
让自己强打起精神继续与敌人周旋
▲杨靖宇(图片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武装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各抗日武装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新阶段。(图片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但第二天
因叛徒出卖
他的藏身之处就被敌人包围
敌人以高官厚禄诱降他
但杨靖宇毅然拒绝
英勇就义
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尸体开膛破肚
想看他是如何在五天无粮的情况下撑到现在
然而他们在杨靖宇胃里看到的
竟是未消化的棉絮以及草根、树皮
(一)用血肉铸造钢铁长城
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有千千万万像杨靖宇一样的英雄
88年前
卢沟桥上那撕心裂肺的枪炮声响起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
全国各阶层、各群体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大型雕塑《铜墙铁壁》(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里
有一面名叫“铜墙铁壁”的巨型浮雕
浮雕分为五组
展现了抗日将士、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
及全国从南到北的抗日武装等形象
它还有另一称谓“血肉长城”
正是《义勇军进行曲》中那句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铿锵回响
正面战场的惨烈、敌后战场的英勇
社会各界的拳拳热忱、爱国侨胞的殷殷乡情
各族同胞的烈烈忠魂
共同锻铸成永不倾颓的精神壁垒
▲《铜墙铁壁》雕塑中的敌后战场(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二)用信念写就战书
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
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
文中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
指明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
为全民族抗战指明战略总方针
使党派与民众齐心
海内与海外呼应
让抗战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精神熔炉
▲毛泽东《论持久战》(图片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毛泽东《论持久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
在多地演出抗日题材的剧目达上百场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邹韬奋在上海出版《抗战》三日刊
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表达各族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
甚至在海外的爱国侨胞
也在积极发放抗日宣传标语
▲邹韬奋主编上海出版《抗战》三日刊(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日本飞机在破坏我们的城市寺庙给市民们带来灾难”缅文宣传标语。(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三)用抗日根据地
筑就抗战的战略版图
面对有现代化武器装备
又极度残忍的日军
我们承受了史无前例的惨重代价
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是至关重要的东方主战场
成功拖住了数百万日军
铸就这一军事奇迹
共产党领导下的
敌后抗日根据地功不可没
▲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根据地军民共同携手
用简陋的工具和巧妙的智慧
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
在水上、密林、山地到处发动奇袭
陷日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宛平县第一支抗日游击组联络站旧址(图片来源:段胜祥 摄)
▲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场属于全民族的战争
使全体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淬炼中
真正成为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
各民族共御外侮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凝结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共同体
如今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八十年
那些抗日英雄很多早已逝去
但抗战之精魂却永垂不朽
他们以血肉之躯浇灌出胜利之花
在历史的长卷上镌刻不朽荣光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文:段胜祥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