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一碗青海拉面,蕴含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念。4月11日,由青海省商务厅和民族文化宫共同主办的“面‘面’相谈、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活动在北京举行,这是“新春季·青海餐饮在北京”主题活动内容之一。此次活动中,拉面师傅当场展示技艺,十余位嘉宾分享青海拉面故事,让人们了解青海拉面何以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华美食,何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
一碗青海拉面,跨越4000多年历史
打面、醒面、揪面剂子、抻拽……经过多道工序,一个个光滑的面团,几十秒间变成了或粗或细或宽或扁的面条。拉面在沸水中煮熟后,再加上几片白嫩的萝卜、几块深褐色的牛肉,浇上清亮的肉汤,放几根翠绿的蒜苗香菜,添一抹火红的辣油,一碗香喷喷的诱人美食就上桌了。
谁能想到,这碗美味的拉面,竟有4000多年历史。
“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中,一只倒扣陶碗内封存着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遗存,被确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面条,堪称‘世界第一面’。这缕新石器时代的烟火气,经丝路文明交融与世代传承,最终演化成青海拉面等中华美食瑰宝。”青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马有义介绍道。
经检测证实,这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其主要成分是粟(小米)和黍(黄米)。至汉代时,随着石转磨的推广,从西方传来的小麦由之前的“粒食”(脱去外壳、整粒整粒地吃)变为“面食”。麦香筋道的面条逐渐取代粒食,开启了中华面食文化的新篇章。
其实,在古代中国,面条一开始不叫“面条”,而是被叫“作饼”“汤饼”“托”“馎饦”等,直至宋代才被称为“面条”。“汤饼”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其中记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这时候面条的制作方法,就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类似于今天的面汤。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种类增多,制作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20余种面食,并介绍了不少面条的做法。隋唐时期面食的数量、品种、制作工艺都是空前的,足见当时面食的普及程度之广。北宋时,面条的制作方法除了汤煮,还有炒、燠(焖)、煎等方式。及至元代,出现了干储的挂面,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抻面和削面。
氤氲千年,历久麦香。一碗青海拉面述说着4000余年文明华彩,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烙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它不仅仅是一碗面,也是一部历史、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情感寄托。
一碗青海拉面,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20世纪80年代末,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一代拉面人勇敢地迈出步伐,在福建厦门开设“西北拉面”,走出了一条“亲帮亲,邻帮邻”的创业之路。如今,全县30万人口中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近1.8万家拉面店如繁星般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人在全国开店数量已达30278家,主要分布在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的337个城市。拉面从业人员达20.3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亿元。”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马丽萍介绍。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韩索力么乃坚持将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走出了一条“传帮带+合作共赢”的新路子,通过传手艺、帮开店、带经营“一条龙”服务,带动家乡400余人脱贫致富。
在武汉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韩索力么乃建立起青海籍各族群众湖北就业服务站,依托专业团队和商会资源,累计帮扶创业开店、就业上岗、技能提升等280余人次,其中3人创业开店,50余人顺利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就业,230余人专业技能显著提升。
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艾麦尔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清,把拉面店开到了北京的机关和学校食堂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还在全国总工会职工之家制作牛肉拉面,让入驻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品尝“青海味道”。他经常说,“多亏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才能靠着拉面手艺在北京创业,让更多人吃到鲜香的青海拉面。”
“青海人靠着一碗拉面,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如今,青海拉面已成为一碗名副其实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和“振兴面”。
一碗拉面,融入了青海人艰苦奋斗、勇闯天下的开拓精神,更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梦想。
一碗青海拉面,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青海拉面食材来源广泛,面粉主要来自河北、河南;牛肉主要来自青海、山东;油料主要来自青海;辣椒粉主要来自青海、宁夏;香辛料主要来自云南;拉面制作设备主要来自广东、浙江……
汉、土等各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蒙古等各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等各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
一碗青海拉面,不仅抚慰了人们的胃、满足了味蕾,还见证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何文清介绍说,公司每周二做公益服务,为周边社区老人、环卫工人、学生们做免费的“爱心拉面”。学生们觉得味道好吃,又带着家人过来吃拉面。
“公司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在大城市里创造幸福生活,我们都是一家人。”广州大美西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正彪说,公司现有2000多名员工,来自20多个民族。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青海拉面人,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治理体系,他们用心用情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同志表示。
一碗青海拉面,架起中外交流桥梁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如今,一碗小小的拉面,不仅遍及全国,还走向了世界。截至去年底,海外已有72家青海拉面店。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韩大吾地在马来西亚经营青海拉面多年。他的餐厅采用开放式厨房,拉面制作过程中,很多客人都跑来拍照打卡,边拍边赞叹“中国功夫太厉害了!”“我希望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这一碗拉面来了解我们青海,了解中国。”韩大吾地说。
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员工,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中文,总想跟着韩大吾地学做拉面。于是,韩大吾地从和面、揉面一点点教起,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名员工就熟练掌握了拉面技术,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他也即将成为韩大吾地第二家店面的经理,成为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传播者。
眼下,韩大吾地经营的这家拉面馆,已经成为当地“网红店”。店里来自马来西亚、叙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多位员工,用不同语言向食客讲解“三红四绿五黄”的配色奥秘,让拉面馆变成了感受“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文化驿站。
韩大吾地在国外经营拉面的经历,无疑是众多中国拉面人通过一碗拉面讲好中国故事的缩影。
而今,这碗穿越千山万水的青海拉面,在异国他乡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魅力,还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各国人民从中读懂中国,感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劲脉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本刊记者 游欢(见习)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