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张择端在5米多长的画卷中刻画了550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成就了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而一件40厘米高的铜壶上,竟能刻画出200多个不同的人物,这同样令人震惊!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此物便是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现为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出土于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可谓战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件铜壶是古人盛酒浆的器皿,器型整体为侈口,长颈,鼓腹,圈足;其肩部贴兽面衔环双耳;盖面顶铸立体三鸭形钮,中心饰卷云纹,外圈饰12只立身瑞兽纹;壶身高约40厘米,刻画有数个场景、200余名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 2000多年前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景象。
细细观察,壶身通体图样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左侧为习射图。领头者举旗号令;第二人射击完毕,收弓跪坐在前;第三人正拉弓瞄准,后面几人或举弓或持弓,还有3名奴仆正在烹煮食物。右侧为采桑图,人物姿态各异,有的攀爬树枝,有的持筐运输,有的在树下跳舞,场面生动热闹。
第二层左侧是宴会场景。主人坐于厅堂,一侍者持扇,立其身后;宾客起身举杯,向主人敬酒;宴席之上,还有乐人敲编钟、击磬、吹奏、打鼓和舞蹈。右侧是弋射场景,可见几人拉弓射箭,鸟身被长绳索缠绕坠落而下。“弋射”又称“缴射”,是古代狩猎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汉代逐步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娱乐方式。
第三层画面展示了水陆攻战场景,人物形象各异,场面激烈,极具历史价值。左侧为攻城战——城墙之上,防御者携带弓箭、礌石、短刀、长矛等各种武器;攻城者则多持长矛、长戈、盾牌,步跨云梯而上,对抗激烈。右侧为船战,一方持旌旗,一方持羽旗;上层士兵拿着长矛、长戈相互搏杀,下层士兵奋力划桨。
第四层为狩猎图。猎人跨步持兵刃正猎杀动物,身侧围有数头奔袭野兽。其下坠以垂叶纹,内饰瑞兽。
壶身装饰图案采用金属嵌错工艺制作而成——先在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之后在凹槽内嵌入其他金属,再经过打磨使器物光亮,通过不同金属的颜色差异使纹饰显现,相得益彰。此器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工艺和金属嵌错工艺的高超水平,而纹饰生动呈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图景,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考古资料显示,金属嵌错工艺的器物始见于商周时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最为盛行。嵌错人物画像纹铜器主要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区域,以三晋两周地区最为流行。因此,这件铜壶可能是由中原地区输入,是我国古代巴蜀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佐证。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成吟
作者为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馆员
责编:张伟 魏来(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