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碰撞释放绚丽光芒,三星堆青铜神树透出神秘气息,金沙太阳神鸟闪烁璀璨光华,都江堰造就两千余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繁荣富饶,唐宋时期李白、苏轼等文豪辈出,明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促成多元文化交融……这里便是素以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著称的人文荟萃之地——“天府之国”四川。
作为文化大省,近年来四川省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藏品达520万件(套),全省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前列,拥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77处;广汉三星堆、稻城皮洛、资阳蒙溪河、江口沉银等遗址考古成果丰硕。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艺术综合类博物馆,是全国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院现有藏品近36万件(套),珍贵文物7万余件,历史文物收藏时代序列完整、类别构成丰富。馆藏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和陶俑、藏羌彝民族文物及诸多近现代革命文物等,既实证了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了四川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四川博物院“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展览
丰富文化供给 打造宣教阵地
四川博物院现有基本陈列展览面积7230平方米,作为博物院最核心的文化展区,始终发挥着公共媒介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
2019年起,四川博物院实施基本陈列提升改陈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巴蜀文明”作为陈列核心,从历史序列、艺术专题、民族文化及数字展览四个维度,构建“一核四维”架构的基本陈列体系。陈列涵盖了四川地区从远古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民俗、工艺等诸多领域文化,全面呈现了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四川博物院坚持“展巴蜀·览世界”的宗旨,组织了主题突出、层次多样的各类精品展。例如,以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为主线,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获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蜀道三千年历史文化精神内核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系统阐释蜀道在军事交通、民族交融中的核心作用,获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此外,四川博物院在全国首创推出“流动博物馆”,通过“大篷车”和数字化技术,将展览和配套教育活动送到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近年来,流动博物馆多次深入凉山、甘孜、阿坝等民族地区,举办“‘学党史、守初心、跟党走’革命文物展”“‘重走长征路(四川段)’博物馆主题游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文化活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发挥教育职能 浸润观众心灵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四川博物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持续构建“立足本院、社会合作、辐射全川”的多层次博物馆教育体系。
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策划开发了内容丰富、参与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研学课程——四川博物院“长江之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教育项目,研发了“美美与共二十四节气美育系列”“小小国宝守护人系列”“纵横通达 蜀道觅迹”等特色课程,并开展与之配套的主题活动,助力各族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不断深化联建共建机制,探索多形式、覆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线下教育方式。2024年,四川博物院实施线下教育活动1828场,开展青少年教育课程301堂,进校教育服务589次,全年158万余人次参与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内容涉及历史文化、艺术鉴赏、非遗体验等多个领域,让参与者们在领略中华文化、感悟文明之力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科研能力 促进学术交流
四川博物院坚持把提升科研能力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平台引领、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的立体创新体系,先后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等高水平学术著作,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撰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
2024年12月,四川博物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张大千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革命文物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进一步整合特色文物资源,通过与高校、其他文博机构联动,开展系统性研究,不断增强科研动能。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目前研发的300余门教育课程荣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构建起学术研究、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四川博物院还围绕学术科研、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等核心职能,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和专家讲座,带动本馆科研工作走深走实。本院创办的《博物馆学刊》,赢得业内广泛赞誉,成为文博界同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加强文物保护 守牢安全底线
四川博物院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管理方针,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可移动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学化保护项目,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依托四川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持续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多种材质文物的病害研究与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推动了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采取多学科协助的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修复技艺,对材质脆弱、保存环境复杂且亟需干预的文物,如对馆藏的书画、瓷器等文物进行了系统修复。修复团队通过检测分析,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确保修复过程的可逆性,保护文物的原真性。2024年,四川博物院共计修复文物174件(套),其中本馆文物65件(套)。
加强文物的主动预防性保护,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通过改善保存环境、控制温湿度、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等手段,减缓文物的劣化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强化传播效能 彰显文博力量
将古朴大气的“蜀印·王”项链戴在颈上、把雅致风韵的“乐舞百戏”灯摆在床头、吃一口呆萌的巴蜀青铜矛文创雪糕……近年来,川博文创作品风靡各类社交媒体平台。
四川博物院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通过委托授权方式,与社会企业联合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各族游客将博物院记忆带回家。2024年,四川博物院共设计开发906款文创产品,涉及饰品、文具、图书、工艺品、玩具等品类,深受游客喜爱,实现文创收入5400多万元。
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巴蜀文化特质,围绕重大展览和特色活动等事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大众媒体、自媒体等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文博宣传热潮,彰显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力量。比如,制作推出系列优质图文信息和原创视频,通过文物科普、知识解读等方式,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开设包含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新媒体宣传矩阵,讲述巴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讲述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2024年,四川博物院自媒体平台全网粉丝量突破250万,访问量达6.1亿人次。
春风又绿浣花溪,节气正宜博物时。四川博物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重要指示精神,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进一步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林勤艺
作者为四川博物院文博馆员
供图:四川博物院
责编:张伟 魏来(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