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从嫘祖到“丝想”——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
发布日期:2025-07-15

       “东晋兵扎南北营,唐宋茶马古道行,嫘祖织丝流佳话,农桑之乡传美名”。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山西,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西阳城县,自西汉置县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蚕桑产业却有3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之称。

       在长期的栽桑养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阳城人民依靠当地资源修建梯田地埂、栽植桑树,利用独特的出扦技术进行桑树管理、养殖桑蚕,从培育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采收储藏到加工,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的蚕桑文化系统和技术体系。如今的阳城,是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基地。2021年,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image.png

“华北蚕桑第一县”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乡村一瞥 袁文忠/摄


沧海桑田贯古今

       色泽雪白、茧层均匀、单茧丝长,阳城蚕茧凭借优良品质闻名遐迩,这是由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决定的。阳城县位于晋东南,地处太岳山脉东支、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气候温和宜人,森林繁茂,水源充足,适宜桑树生长。

       据清代《山西通志》记载:“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今垣曲、沁水、阳城交界处,仍保留着大片原始混交桑林。阳城县寺头乡、河北镇、董封乡和横河镇等地,蕴藏着丰富的桑树品种资源,许多古桑树树龄都在一二百年以上,有的达五六百年。沁河流域大片野桑树林为蚕桑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使得阳城成为全国三大优质茧源基地之一。

       源自上古时期的阳城蚕桑,在两汉特别是隋代已发展为发达的蚕桑丝绸业。从唐宋直至民国之初,阳城茧丝就源源不断地进入全国各地,穿行阳城县域的商队络绎不绝。阳城茧丝还西出长安,于驼铃声中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山西潞绸与杭缎、蜀锦齐名,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名绸”。阳城蚕桑达到鼎盛的标志就是其在明清时期作为潞绸的主要原料,在中国丝绸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处处人家蚕事忙,盈盈新女把新桑。黄金未遂秋卿意,骏马骄嘶官道旁。”明代诗人常伦作的这首《沁水道中》,生动描绘了古泽州地区(今晋城)沁河流域养蚕缫丝业的兴盛景象。

       到了清代,阳城蚕桑业进一步蓬勃发展。《泽州府志·杂志》记载了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与阳城籍曾任监察御史的张嘉谷探讨种桑之法。二人旁征博引、内外比较、权衡利弊,对桑树的品种、嫁接、修剪、采叶、肥培、病虫防治及桑叶质量对茧丝的影响等均有涉猎。同治版《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于外。”宣统版《阳城乡土志》记载:“春蚕则无家不饲”“桑则叶饲蚕而皮作纸”“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阳城大力发展“三高一优”蚕业,蚕桑产业逐步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纯农业乡镇和山区乡镇集中、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化、专业化格局得以形成。2006年,“阳城蚕茧”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破茧重生新“丝”路

       夏秋时节,俯瞰阳城,座座桑树山,片片米粮川,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从摘桑、养蚕、育苗到收获蚕茧,每年四月至九月是蚕农最忙碌的时候。正所谓“地边是银行,地里是粮仓”,蚕农们把桑树种在田边,蚕棚建在桑园边,既不耽误种庄稼,也方便了喂蚕。

       阳城蚕桑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渐与当地气候和环境相契合,形成独树一帜的技艺。出扦修剪法遵循“出下不出上、出粗不出细、出外不出里”的原则,实现“株内春夏轮伐”,让枝条健壮充实,确保桑树健康生长。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实践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养殖流程,积累了蚕种的选育、防病等丰富经验,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户养一张蚕,一年花不完。一亩三株桑,种地不纳粮。桑树长在地塄上,不占地不遮阳……”阳城丘陵地貌多,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流行栽桑、种地、养蚕并举的地埂桑树栽植方式。地埂桑无须专门施肥,还可省却锄草、松土等工序,再加上因单行种植,保障了单株发育良好、病虫害较少。因在地埂栽桑,地下根系盘根错节,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地埂桑还以优美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八方来客,如今已成为阳城生态旅游的闪亮名片。

       桑蚕育出致富茧,乡村振兴有“丝”路。

       近年来,阳城县依托蚕桑品牌,大力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纵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横向拓展新兴产业分支,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蚕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通过实施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蚕桑数字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蚕桑现代科技示范园建设、建链延链强链全产业链提升、品牌建设提升、人才引进与培树、创新能力提升、市场主体倍增等八大工程20个项目,努力打造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的孵化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寺头乡作为阳城蚕桑的核心产区,村村都有蚕桑产业,家家都有养蚕经验。目前,寺头乡积极打造“蚕桑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实现了传统蚕桑产业向文旅融合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稳步转型,基本形成桑园建设、优良蚕种繁育、集约化小蚕共育、工厂化大棚养蚕、蚕茧仪评智能收购、6A级白厂丝缫制、高品质蚕丝被加工以及桑蚕衍生产品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格局。

       2023年,阳城县出台蚕桑产业扶持办法,着力实现栽桑养蚕现代化、加工利用产业化、文化开发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建成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拉动效应明显的蚕桑专业镇,促使“阳城蚕桑”品牌在全国独树一帜。

       目前,阳城县蚕桑产业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6月,全县16个乡镇全部养蚕,335个行政村中有164个村养蚕,年产蚕量5000公斤以上的村多达70个,全县有养蚕农户7000多户,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蚕桑衍生品生产企业40多家,丝绵被、桑葚饮品、桑叶茶、桑果酒、蛹虫草、蚕沙药枕等产品生产初具规模,桑园采摘、蚕桑研学、茧丝文创等现代蚕桑文化旅游产业日益兴起。

image.png

山西阳城的蚕桑 袁文忠/摄


文脉赓续耀千秋

       千百年来,阳城蚕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与当地历史环境相融互促,形成了丰富厚重的蚕桑文化。

       中华先民尊桑重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先后在晋东南析城山南海洞、云蒙山人参塄花石沟教民家训野蚕、缫丝织绸。据东晋《拾遗记》载述,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在“桑野之游”时食用黑鸟遗卵而怀上契,商人因而以尊桑为神圣。桑树被视为一种神树,桑葚即黑鸟遗卵,桑野是简狄曾居住的古桑林地域。因此,古桑林是商部落神社所在地。

       相传,周穆王西进拜见古羌人部落酋长西王母,并送上精美丝织品为礼。

       据战国时期《竹书年记》载,汤伐桀得天下,即位后遭遇连续五年滴雨不见的大旱。以常法多次求雨未果后,商汤亲至桑林求上天赐雨,奇迹出现,“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农桑生活得以延续。于是,商汤为庆贺祷雨成功,命伊尹作乐舞“大濩”“桑林”,其名本意均为阳城境域地名。

       据西周《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敬慕商汤桑林祷雨,得知濩泽所贡丝多绸优,萌生了前往巡视栽桑养蚕的心愿。春蚕时节,周穆王率文臣武将来到濩泽,观郁郁葱葱的桑树林,看蚕农采摘桑叶养蚕,询寒暖饥饱,赏“桑林”乐舞,并召集诸侯倡导栽桑养蚕。为纪念穆天子,百姓将其驻留之地重新命名,便有了流传至今的膏车、驾岭、护驾、回龙殿、见龙地、封头等地名。

       在阳城,有大量由桑蚕而起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涉及历史、神话、文学、绘画、民生等。如婚事蚕俗有送蚕添种、望夏看蚕等;又如大门前不栽桑、坟前不栽桑等习俗,已深深融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把农历三月初三当作蚕神嫘祖的生日,养蚕人家都会在这一天进行祭拜。而阳城的剪纸、面塑、壁画、石刻、伞扇等民间艺术中,以蚕桑为题材的作品亦比比皆是。正如一首民谣所唱,“太行出来一枝花,照耀京城帝王家。金花银花何为贵,我把桑农夸一夸。人吃桑葚甜如蜜,蚕吃桑叶吐银丝。桑皮造纸文官用,桑木曲弓武将拿。丝绸百姓都喜爱,帝王龙袍全靠它”。

       当地还有用“桑”对地方进行命名的习俗,如白桑乡、桑林乡、下桑林村、上白桑村、桑园河村、桑树弯、桑园沟、桑凹,等等。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阳城蚕桑文化的佳话名作。

       蟒河之西的石圈河古时称北青萝,风景奇绝,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南宋杰出画家萧照都在这一带作过画。吟咏“春蚕到死丝方尽”名句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曾隐居石圈河,并写有诗作《北青萝》。诗人岑参青少年时也在北青萝结庐读书,中年时写下《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而明万历年间阳城籍吏部官员王国光的诗文,则把阳城蚕桑业的盛况描绘得格外栩栩如生:“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

       名列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游历阳城桑林祷雨名胜后,留下脍炙人口的《桑林》诗句:“遗迹桑林旧,熙熙物态舒。地犹传谷饮,人半杂麇居。匼币春山远,冥濛社雨馀。回瞻祷雨处,如待六龙舆。”

       阳城的许多古庙亭台碑文中,也蕴含着大量关于蚕桑文化的记述,如泽城村蚕姑庙、天坛山三仙姑洞、小尖山蚕姑殿、马炼村茧秤碑等。而众多古建筑的多元风格元素,也体现了阳城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阳城蚕桑文化系统为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贡献,其沧海桑田地理印记和上古创世神话特质,早已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如今在阳城,蚕桑文化还与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等深度交融,乘数效应几何倍增。

       探寻蚕桑历史,体验蚕桑技艺,感知蚕桑文化。

       2023年,阳城县“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乡村文脉”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典型案例。这是阳城强化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落地落实的缩影,重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实业带动提升遗产地居民保护传承意识,促进蚕桑文化系统得以不断优化提质,推动遗产地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进步。

image.png

山西阳城的蚕桑 袁文忠/摄

       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也为“丝路语,耕读阳城”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寺头乡连续举办多届桑葚采摘节,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蚕韵寺头”的名片越来越亮;次营镇着力建设“丝想小镇”,农业公园绿道环绕,万亩桑园装点山野,勤劳致富的精神传承,展现出蚕桑产业新的活力和希望。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颠覆性创新,蚕桑业实现蚕、桑分离,蚕桑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的新时代,蚕桑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发扬光大古老而辉煌的蚕桑文化,阳城大有可为,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张利萍

作者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金向德 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