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观察
发布日期:2025-07-18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它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2024年5月,教育部批复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今年4月又复函国家民委,支持新增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高校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

       基于此,近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国家民委、教育部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16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凝心聚力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统筹推进 从无到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科建设是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托。正如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在研讨会上强调,试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意义重大,是民族理论正本清源、创新发展的源头工程,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基础工程,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才、凝聚各族学子人心的铸魂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部署安排;同年10月,国家民委组建学科优化调整工作专班,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依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学学科转型升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发展。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门课程群,按交叉学科范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打造民族学“1+3”原创性教材体系,统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系统构建学科框架、完善知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初步形成涵盖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的学术架构,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学科支撑。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介绍,专班坚持“边试边改边完善”原则,建立了多学科、多校协同攻关工作机制,整合国家民委直属6所高校优质资源,邀请知名高校的122位教师参与讲义撰写、13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建课指导,培育了汇聚校内外一流资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

       勇于探索,突破创新。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扩容提质,初步形成“1+15”发展格局,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奠基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学科和人才支撑,助力用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华文明。


融合发展 凝聚共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需要统筹和整合哲学、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力量。学科建设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政治属性、学理属性、交叉属性、实践属性。

       第二批试点高校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融入学科建设,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和特点,积极探讨加快学科建设各项工作——

       武汉大学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与文化学、史学、制度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成多个研究方向,深化学科建设;南京大学将选取中国史、社会学、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进行交叉融合;山东大学立足儒学研究专长,并结合考古学、公共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把学科发展置于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中,整合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多角度深入探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科专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表示。

       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说:“将强化交叉融合,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等7个一级学科资源,构建‘基础理论—历史文明—边疆治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重点推进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西域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和西北边疆治理等三个研究方向建设,努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阮朝奇表示,将立足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加强中青年学术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研究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合理、知识构成多维的研究队伍。

       汇智聚力,融合发展。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区域、类型、研究方向的整体布局已初步完成,交叉学科平台也已搭建,为其持续性知识生产提供了源头活水。


砥砺前行 久久为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各试点高校学科带头人在本次座谈交流中表示,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多方位推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李黎明表示,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科专业优势,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实证研究和学科评估分析,并积极探索生物基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民族工作中的应用等,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结出硕果。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须在学科研究方向、课程构建体系、学生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分配等方面提前布局,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学术研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程京武说。

       “我们成立了边疆研究院·兴边富民研究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专业特长、智库作用,今年还要申报四部委(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延边大学副校长朱卫红说,作为综合性高校,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相关优势学科,实现文科、理科交叉融合模式,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

       “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携手同行,打破学科壁垒,深化协同创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共同攻克学科建设中的难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强调。

       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国家民委有关部门将会同教育部有关司局指导试点高校切实做好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构建、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各项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游欢(见习)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