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前、做示范,奋力书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集宁新篇章,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集宁力量。
政治引领 夯实思想根基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区委、区政府重要政治任务。区级各单位按照“每月四日”学习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学习,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区委党校主体班次的相关课时占比达22%。
强化高位推动。区委书记、区长“双挂帅”,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扎实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绩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内容。统筹安排专项经费,从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创建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健全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完善民委委员制,105个社区(村)民族工作信息员实现全覆盖,39家民委委员单位全部配齐联络员,确保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见实效。
润心铸魂 增进文化认同
弘扬优秀文化。大力弘扬以北疆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创网络视听作品《“石榴花开”用艺术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评为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书香集宁”活动品牌,动员干部群众参加主题书香阅读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推进“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出红色文化旅游专线等项目,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宣传矩阵。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开辟专栏,编印系列书刊,定期发布宣传标语和信息宣传创建工作特色亮点。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宣传活动270余场,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集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被命名为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024年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组织宣讲队深入基层,讲好集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深化推普活动。坚持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制定实施方案,区级领导牵头包联乡镇街道,3700余名教师、近5万名学生参与学习培训,全区专任教师100%持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上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建设达标率为96.3%。
同向发力 推进共同富裕
提升发展质效。加快建设奶牛生态繁育养殖园区,“原味乌兰察布”品牌授权企业达到9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产值突破12亿元。“三乌”国际公路物流通道开通运行,外贸进出口额达24.1亿元。2024 年,集宁区生产总值完成265.6亿元、增长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16元、24739元,分别增长6.1%和9.3%。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实施1.58万户居民燃煤散烧治理,餐饮门店油烟净化设备安装实现行业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重点区域绿化3.68万亩。启动泉山街道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瀚蓝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投运,生活垃圾收处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增进民生福祉。新增市场主体8087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功创建18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冰雪特色校”。新建智慧养老和社会福利服务中心,28个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扎实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婚俗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推进京蒙协作,区属第三医院“三大中心”建成开诊,“医疗+互联网”“名医+专诊”机制持续完善,“家门口”再添优质医疗服务。深入开展“两优”专项行动,办事材料、环节、时限平均压减51%,“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拓展至116项,192个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189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融”在一起 培植深厚情谊
推进共居共学。推行“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模式,运用“枫桥经验”,及时解决居民诉求。实施“街区治理十加三”“书记项目”,构建党组织体系链条和共建链条,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推进共建共享。规范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先后有303家单位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其中区融媒体中心和亿利东方小学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造“周末有约”公交车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宣讲特色品牌。
推进共事共乐。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将相关内容列入中小学思政课,开展各类活动240多场次,参与师生1.5万余人次。加强与北京、湖北、广西等地合作,组织学生赴多地开展交流活动。全方位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成功申报两家自治区级互嵌式发展试点,搭建各族群众互嵌交流发展平台。全面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6条“游在集宁”精品旅游线路,举办消夏文化旅游节、国际皮草节、“乌兰察布金秋之缘·古城嘉年华”、“冰雪之恋”运动季等系列活动,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353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超70%。
筑牢防线 维护长治久安
夯实法治基础。扎实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将民族政策法规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在25个村和80个社区建成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法律顾问。设立“派出法庭法官工作站”和“诉源治理法官工作站”,构建基层调解组织体系,将问题化解在基层。
抓好意识形态。健全民委委员制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议,及时化解涉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隐患。严格审核规范性文件,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涉民族领域安全稳定。
防范风险隐患。将民族事务纳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配齐配强统战委员、民族工作助理员,协同开展基层民族领域风险排查、精准服务等工作;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王怡凡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