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用法治凝聚新时代甘肃民族团结进步磅礴力量
发布日期:2025-10-13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工作是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 

      甘肃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置于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作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首要任务,用法治思维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开展民族领域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工作,全面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绘就出一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


法治筑基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出台《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决定》、《甘肃省政府立法程序规定》、《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条例》等法规,全面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织就了严密的法治之网,有力有效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甘肃省民委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重要任务,定期研判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工作, 建立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无缝化对接,销号式管理, 每月提醒、每季度督促,协调推进法治甘肃、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在民族工作领域落实落地。 

      同时,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七 +N 进”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的重要内容,纳入测评指标体系和表彰奖励办法,推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进机关、企业、 社区、乡镇、学校、连队、景区、宗教活动场所等, 形成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普法宣传 助力民族领域法治建设

      今年 5 月,是全国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也是甘肃省第 22 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在陇原大地的大街小巷,迅速掀起了普法宣传的热潮。

b14167614de9b67b3b7c3c76afc2f776.jpg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在牧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法治动漫 ;甘南草原的帐篷旁,牧民们围坐聆听普法宣讲 ;张家川县的校园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着法治社会建设的和美画卷…… 

      甘肃省深入实施《全省民委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将普法宣传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的重点内容,群众集中在哪里,哪里就是普法阵地 ; 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党的民族政策法规,设计制作并向群众集中发放普法文创产品,现场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活动,推进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甘肃省民委不断拓宽宣传矩阵,加强与国家民委 “一报两刊”、“道中华”和甘肃日报社等 13 家单位协作,开展“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在省法官学院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四个基地”。各类媒体推出相关图文、视频、微动漫、H5 等产品,持续推进全省民族领域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中华司法研究会 2024 年年会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甘肃省民委坚持把普法工作摆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局之中,常态化统筹谋划、部署推进,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实践馆、展览馆以及公园、广场等宣传教育实体,创新开展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宪法同行”、“法润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稳实践”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推介各地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成果。


打造亮点 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河峡谷的风裹挟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将“法治乌兰牧骑”的歌声传向远方 ;

       …… 

      近年来,甘肃全省上下积极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重点县市区成立民族宗教工作服务中心, 设立民族工作法治建设基层联系点 24 个,打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点 117 个,创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 69 个,有力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创新实践。 

      将民族工作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特色亮点品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有效化解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指导甘肃省法官学院开展民族地区“主动创稳  以法治思维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法律八进”等方式,在民族地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各地创新推出“奶茶议事会”、“花儿普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普法宣传“接地气”、法治观念“入民心”。


文化交融 提升各族群众法治素养

      临潭县传唱的“洮州花儿”与张家川县传唱的“张家川花儿”,将法治元素融入悠扬山歌,积极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法治文化作品 ;在临潭县羊永镇法治文化广场,身着民族服饰的歌者用嘹亮的歌声传唱民法典……各族群众在文化交融中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甘肃省民委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依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支持民族文学、音乐、歌舞等创新发展,深入挖掘阐释丝路文化、唐蕃古道、茶马互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蕴含的深厚内涵,突出“融”的导向,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创新打造“陇原红石榴”家园、驿站工作室等实体品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及教育实践基地展陈提升工作,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甘肃省民委与全国 17 个省市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双向协作机制,在普法宣传、就业就学、技能培训和困难救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齐洪德

作者为《甘肃法治报》记者

责编:韩东峻 张昀竹

流程制作:杨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