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石榴花,幸福千万家。近日,由甘肃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民委、省司法厅、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共同协办,甘肃法治报具体承办的“法润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稳实践”全媒体主题活动启动。本刊记者跟随采访团一同深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临夏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等地实地采访,感受甘肃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全面提升的新成效、新变化。
共建法治和谐家园
走进康乐县综治中心,敞亮整洁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齐排布。“多亏了综治中心的调解,我可以修新房了”,来自康乐县康丰乡的村民马某雄很是高兴。“因宅基地纠纷问题,马某雄到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经多部门调解,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一个“说理的地方”。近年来,康乐县将综治中心与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七中心”合一,设立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室,集中办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劳动仲裁、诉前调解、公证办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信访接待、心理服务等9大类13项业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群众感觉到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像‘逛超市’、‘点外卖’一样方便快捷。”中心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康乐县将法院立案窗口进驻到综治中心,打破了立案要到法院的这一常规做法。县法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和调解员组成诉讼服务团队,搭建起“立、审、执”一体全流程诉服链条,与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形成联动机制,构建“调解—速裁”分层递进的解纷模式。“诉讼服务中心入驻综治中心后,实现了与综治、司法、仲裁、公证等部门的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发挥了部门协同优势,切实推进了矛盾纠纷诉前实质性化解。”康乐县法院速裁团队法官助理黎娟介绍说。
站稳群众立场,铺就幸福坦途。
纳沟村将民主法治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制度,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民生项目等重大事项,都须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构建透明化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纳沟村民事民议的场景,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充分运用协商议事会、村民知情大会等形式,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纳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政法干事王远宾介绍道。
在康乐县纳沟村小学,县司法局八松司法所所长杨建平结合身边事例,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又实用的安全教育课。作为纳沟村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法治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等法治宣传阵地,将法治元素融入村民日常休闲场景,使村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我们还定期组织法律专家、法官、律师等走进村庄,开展‘送法进乡村’普法宣传活动,培养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杨建平说。
共绘乡村和美画卷
剥开晨曦薄雾,临夏县公安民辅警在乡野田间穿行,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处警现场;披着暮色星光,在寂静黑夜值守,点亮平安警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总能看到那抹让人安心的藏蓝身影。“今年2月,北塬片区数个乡镇寺庙财物被盗。土桥派出所立即启动‘一接警情全所响应联动’机制,涉案片区的6个派出所联动开展会商研判、信息采集、视频取证,由中心所统一指挥、各卫星所全员参与,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万余元。”土桥派出所民警石新龙回忆道。
近年来,临夏县公安局因地制宜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在北塬片区积极探索“中心派出所”机制改革,将10个乡镇派出所划为一个警务协作区,明确土桥派出所作为“中心所”统筹协调、其余各派出所作为“卫星所”协同联动,走出了警务协作的新路径。中心所遵循“业务、队伍、场所”三集中原则,精心设置6个业务窗口,深度融合户政、出入境、治安、交管等业务,并创新性地将医保、社保、养老、民政等高频政务服务业务纳入其中,实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使周边9个乡镇的16.6万群众无须往返百公里外的县城,真正做到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甘肃省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网格员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 王辉 / 摄
在土桥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刚办完业务的莲花镇村民王先生不禁点赞:“过去办证或处理违章都要到不同地方,有时甚至需要两三天时间、花费好几百元。现在有了这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天内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亲身体验VR技术、防溺水互动、心理疏导、法律趣味答题等交互体验模块,观看保护未成年人题材微电影……走进位于临夏县漓水中学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让大家感受到法治教育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设置在最醒目位置,引导青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临夏县人民检察院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在漓水中学建成了全州首个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临夏县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把法治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工作大局的一个重要任务,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更加深入发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针对预防校园欺凌、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临夏县人民检察院抽调专门人员设置课程、开展专题普法、特色普法宣讲。2023年,全州首部未成年人保护主题微电影《青春车手》上映,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在2022年打造了‘明德润法 行稳致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强化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创建了法治宣传小分队开展普法宣传。”临夏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兴华说,“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加强和妇联、团委、教育、融媒体中心等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共筑司法公正基石
“老板拖欠工资,我该怎么办?”“和邻居产生矛盾纠纷,找谁调节?”在海拔3000米的夏河县拉卜楞镇,每当群众带着法律问题上门,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总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我们经常向当地群众普及民法典、合同法、草原法等法律知识,针对具体情况,迅速启动维权通道,展开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既是解纷止争的“调解人”,又是普法送法的“宣讲员”,他们不仅能化解街坊邻里的烦心事,更能把枯燥的法条变成家常话。
2024年7月,洒哈尔村村民到山上举行插箭节民俗活动,车辆碾压到了桑科镇江绕村村民的草场引发纠纷。很快,拉卜楞镇调解团队联合派出所民警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通过释法说理进行调解,双方的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为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拉卜楞司法所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力量,组建了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团队的建立,能够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拉卜楞司法所所长介绍说。
与此同时,拉卜楞司法所还因地制宜建立了多元化调解机制,联合社区、派出所等力量,有效化解多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等。在全镇7个村(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28名专职调解员,切实加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调解工作中,调解员充分运用“十户联防+人民调解”模式,竭力为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
近两年来,拉卜楞司法所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0余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同时,拉卜楞镇已培养“法律明白人”50名,在各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场次,有效夯实了基层法治社会建设根基。
民声所至,法之所向;民心所望,法之所往。
走进夏河县法院,无论是导诉台还是矛盾纠纷调解室,都能看到工作人员耐心与各族群众交流的场景。
为保障各族群众诉讼权益,夏河县法院不断加强“双语”审判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双语”审判工作,抓实释法明理、判后答疑等工作,把服判息诉放在重要位置,解“法结”更解“心结”,促进矛盾纠纷“一次性实质解决”,减少上诉、再审、执行等衍生案件发生。
“感谢法官,不仅让我拿到了货款,还改善了我们的关系!”前不久,夏河县法院成功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该案从立案受理到出具调解书仅用7天,不仅快速妥善处理了原、被告间的矛盾,还让双方再续合作关系。
作为基层司法机关,夏河县法院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稳步推进涉企纠纷有效解决。同时,针对民族地区草场权属产生的矛盾纠纷,探索“调解—裁判—回访—治理”的全链条解纷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甘肃各地各有关部门深耕法治沃土,用心用情用力厚植司法为民情怀,正在奋力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稳实践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韩东峻
助理编辑:游欢 杨悦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